根據國內調查顯示,將近4成糖尿病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直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的典型症狀,或是皮膚搔癢、手腳麻木、陽痿、傷口癒合不良等原因就醫,才發現罹患糖尿病。
根據研究發現,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患,有45~55%的人在發病前一年已罹患高血壓或血脂異常,因此,定期檢查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病患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
3多1少症狀,糖尿病上身
國泰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瑜忻指出,一般人的血糖標準值為空腹血糖70~100mg/dl、糖化血色素介於4.0~6.0%。正常情況下,進食後血糖會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而逐漸上升,此時胰臟β細胞就會開始分泌胰島素來抑制血液中的糖分,讓血糖隨之而下降。
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荷爾蒙,正常的胰臟功能,每小時會分泌0.5~1單位的胰島素來穩定血糖,在用餐時則會依血糖濃度,分泌5~10單位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身體長久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就會演變成糖尿病。
陳瑜忻表示,糖尿病的主要特徵就是血中葡萄糖濃度偏高,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以抽血檢查及臨床症狀為主,包括:糖化血色素大於6.5%,或空腹血糖大於126 mg/dL,或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糖大於200 mg/dL,只要上述3項檢查符合2項以上,或是出現3多1少糖尿病症狀,且隨機血糖大於200 mg/dL。
血糖控制不當,引發大小血管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高血糖狀態,免疫力會降到最低,引起全身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週邊神經等小血管病變,其中糖尿病眼睛失明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5倍以上。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大血管病變,包括:早發性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根據一篇分析2007~2017年,共57篇文獻的系統性回顧指出,全球糖尿病患有1/3罹患心血管疾病,5成的死因可歸因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影響更勝於其他疾病。
陳瑜忻說明,由於伴隨糖尿病出現的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及腎病變等因素,導致血管收縮及粥狀硬化逐漸形成,也會造成血栓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壁,都可能更加重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應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就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每年進行一次心血管風險因子評估,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抽菸、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慢性腎病、蛋白尿等,以提供更全面的心血管保護。陳瑜忻建議,糖尿病患每年應定期接受一次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眼底檢查、尿液微量白蛋白,以及足部檢查檢查。
3大急性併發症,恐有生命危險
陳瑜忻提醒,糖尿病雖然是慢性疾病,一旦引發急性併發症,更可能造成生命危險,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及酮酸中毒。
1.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飲食及藥物配合不良,或是運動過度,或是使用過量的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或是肝、腎功能不正常時,都可能產生低血糖,血糖低於70 mg/dL,出現發抖、冒汗等,嚴重甚至會頭暈、昏眩、昏迷。
2.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常見於年紀較大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伴隨感染、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意識狀態逐漸變差,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及休克。
3.酮酸中毒:主要是發生於年輕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但第2型糖尿病患者也會發生,因為感染及中斷胰島素注射等,出現虛弱、噁心、嘔吐、腹痛、氣促、嗜睡等,嚴重時可導致意識混亂、昏迷及休克。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精緻糖VS澱粉,誰對血糖影響更大?答案超乎想像! 控血糖這樣吃最有效
.年輕糖友壽命恐減14年!醫揭「關鍵原因」,糖胖惡循環讓人吃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