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備藥採「少而精」為原則,每個品項約需準備三、五天份即可。個人特殊用藥可經由醫師處方,事先備齊緊急使用所需藥品,以防範急性發作時,臨時找不到藥。
文/梁惠雯
你的家裡有準備小藥箱嗎?裡面都放了些什麼藥?是不是在發生急用或臨時小狀況時能派上用場?而且有多久沒更新了呢?一般居家常會發生拉肚子、肌肉痠痛一類的小毛病,這些不需要上醫院,只要家中有一些常備用藥就能獲得解決,節省跑醫院耗費的時間和金錢。而所謂的「家庭常備用藥」包括了急用內服藥、急用外用藥,以及個人特殊疾病用藥三大類,通常不需準備太多,而是以安全性、方便性與實用性為主,能緩解一般常見症狀(如感冒、胃腸不適),或是解決日常會遇到的小外傷(如擦傷、割傷等),有突發狀況無法立即求醫時,更能因此得以應變。
家庭常備藥物,要這樣準備
振興醫院藥劑科組長黃培培藥師指出,家庭常備藥採「少而精」為原則,畢竟平時會用的藥不是太多,每個品項約需準備三、五天份即可。除了準備基本急救用品像是棉花、棉花棒、殺菌紗布、無菌棉球、體溫劑、OK繃、繃帶、透氣膠帶、小鎳子、剪刀等之外,還必須有一些內服及外用藥品,分為以下幾種:
1、消炎止痛退燒藥
這類藥品可退燒也能止痛,在藥局可買到的解熱鎮痛劑成分中,較常見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18歲以下發燒不宜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伊普(ibuprofen),能緩解頭痛、牙痛、經痛、肌肉關節疼痛及退燒,不過只適用於暫時解除症狀,服用一、兩次後病情未好轉,或有副作用發生,如胃腸不適,就應停藥就醫。
2、感冒藥
鼻塞、流鼻水、咳嗽等一般感冒症狀,有時不需要看醫生,藉由適當的休息,或使用簡單的非處方藥,就能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市面上的綜合感冒藥品牌眾多,作用大同小異,都是以改善症狀為目的,民眾可選擇一些綜合感冒藥、感冒糖漿備用,或是依症狀分開準備鼻炎錠、止咳化痰錠(如Medicon、Bisolvon
但是如果成人服用綜合感冒藥達7天、兒童達5天,症狀都沒有改善,或有發燒症狀達3天以上時,就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3、暈車暈船藥
搭飛機或坐車船會頭暈的人,應在每次出門前半小時服藥,藥效能持續6~8小時。多數的暈車藥吃了會想睡覺,如果要避免,可請教藥師選用比較不會引起鎮靜作用的藥品。
4、腸胃藥
在家裡,可能會遇到消化不良、胃不舒服、拉肚子等問題,居家常備的腸胃藥有以下幾種:
◎制酸劑:即一般所稱的胃藥,包含胃散、胃乳等,可中和胃酸,治療胃酸過多造成的不適。
◎消化劑:指能促進腸胃消化功能的藥物,主要成分分為兩種,一種為活菌製劑(如乳酸菌),一種則為消化酵素。
◎止瀉劑:居家使用止瀉劑僅用於輔助性治療,適用於輕、中度腹瀉,不建議用很強烈的藥,以免在發生嚴重性感染疾病時,因症狀被壓住而延誤治療。此外,慢性持續性腹瀉、或伴有發燒、全身症狀及嚴重脫水現象時,也應前往醫院由醫師診治。
◎緩瀉劑:當有排便困難、便祕的問題時,可使用緩瀉劑來幫助排便,例如:甘油球。然而緩瀉劑是幫忙緩慢排泄的,而非抑制瀉肚子,許多民眾容易搞混,要小心使用錯誤。
◎消脹劑:市售常見的成分為simethicon是一種口服抗發泡劑(Anti-Foaming Agent)可以用來解除腹脹氣,以及腹部氣體壓力過高引起的不適和疼痛。
5、外用藥
◎優碘:用於傷口消毒,為廣效性殺菌劑,易清洗且溫和不刺激。過去傳統使用的紅藥水、紫藥水、黃藥水等,都因含有重金屬汞,並易造成傷口色素沈澱、留下疤痕,目前都已不建議使用。
◎生理食鹽水:有傷口時,使用食鹽水清洗表面,可減少傷口細菌的殘留。建議購買小包裝存放,一旦開封就得一次用完。
◎消炎軟膏:多數成分含有類固醇,於蚊蟲咬傷、止癢及消腫時使用。
◎酒精:將酒精稀釋至70%左右濃度,可使用於皮膚上,幫助殺菌。
◎痠痛貼布:藥劑經由皮膚吸收,具治療及減輕疼痛的效果。
◎退燒栓劑:吃藥會吐或服藥不便時,可使用栓劑。
◎眼藥水、眼藥膏:例如維生素B12眼藥水,可幫助消除眼睛疲勞;金黴素眼藥膏則有抗發炎效果。
◎其他:防蚊液、白花油、綠油精、曼秀雷敦等。
個人特殊疾病用藥,必備!
而除了一般性藥品外,黃培培提醒,居家常備用藥還需要依據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年齡等特殊需求來備藥,可經由醫師處方,事先備齊緊急使用所需藥品,以防範急性發作時,臨時找不到藥。
舉例來說,家人有冠心病病史者,應備有抗心絞痛藥物,如俗稱「救心藥」的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舌下含片,在發生急性胸痛等問題時,可用來擴張心臟血管、增加心臟的血液和氧氣,使症狀獲得緩解;而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者,更應備齊其平時必服藥物。此外,家中如有人罹患氣喘疾病,則應備有支氣管擴張劑噴霧器;有過敏症狀者,則應備有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相關用藥。
買藥,必知4大祕訣
民眾買藥首重藥品合法性,千萬不要隨便在路邊攤、國術館等地方買藥,也不要道聽途說、隨意聽信親友,就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以免花了大把鈔票還買到偽藥,輕則傷身、重則送命。
1、合法來源:包括合法醫院、診所、藥局,才能保障用藥安全。
2、瞭解藥品分級:
◎處方藥:可說是限制級藥品,指藥效強烈、副作用較多的藥物,須經由醫師依個人病況進行診斷、開立處方箋,再由藥事人員調劑,交予病人使用。例如:降血壓藥、降血糖藥、安眠鎮靜劑、抗生素等。
◎指示藥:可說是輔導級藥品,這類藥品藥性溫和,但購買前需請教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由其指導藥品用法,以確保藥效。例如:綜合感冒藥、維他命、香港腳藥膏等,而常被當成一般飲料的保力達、維士比等含酒精口服液劑,其實也是歸屬於「指示藥品」管理,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成藥:可說是普通級藥品,指藥效緩和、安全性高、取得方便的藥物,不需要經過醫師或藥事人員指示使用者。目前分為兩種:一是由領有藥商許可證之商店販售之「甲級成藥」,如金十字胃腸藥、撒隆巴斯等,二是可於便利商店、雜貨店等販賣通路自由購買的「乙級成藥」,如:綠油精、曼秀雷敦軟膏、萬金油等。
3 認明藥品許可證字號:選購藥品時,務必看清楚包裝上須標有衛生署核發的許可證號,如「衛署藥輸字第○○○○○○號」、「衛署藥製字第○○○○○○號」、「衛署成製字第○○○○○○號」等,而非處方藥(含指示藥、成藥)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籤上都會印有一個橢圓形標誌,上面有OTC三個大寫英文字母圖案,意指在櫃檯上可以買到的藥,多用於小病的自我治療。
4 包裝上刊載之基本資料:藥品包裝上會印有品名、廠商名稱及地址、製造日期或批號、主要成分之含量/用量/用法、主治效能/性能/適應症、副作用、禁忌及其他注意事項、有效期間/保存期限等資料,一方面作為是否為合法藥物之辨別,另一方面也作為藥物使用之安全性保障。
每3~6月整理一次藥品
1 定期檢查更換:建議每3~6月需整理一次家中常備藥品,如有過期、變質(出現異味、發霉、沾黏、膨脹、變形、變色、瓶內有不明物體或內容物流出、結塊、有嚴重斑點等)、不確定用途的藥品,一定要清除並及時更新。
2 藥品保存:過去即曾發生有人將外用藥水當糖漿喝,或是將塞劑當成口服藥吃下肚的憾事,因此藥品保存方式相當重要。
◎分門別類:如外用、口服分開放、大人/小孩分開放、常用、急用分開歸類等。
◎保存原藥袋及說明書:用以參考及識別,避免分裝藥品容易造成誤用。
◎標籤註明:散裝藥品應使用乾淨容器存放,並貼上標籤註明藥名、用途、用法、用量、數量、購買日期及有效期限等。外用和內服藥可用不同顏色的筆寫,以有效區隔。
◎儲存位置:掌握避光、避熱與防潮三大原則,不宜放置在溫度變化較大、太熱或潮濕處,也要避免小孩能拿到的地方。而大部分藥品都不需要冷藏,有時冷藏反而會影響藥效,甚至因和食物混放而造成誤食。
3、掌握正確劑量及使用方法:
◎看清說明書:藥品所附的使用說明書(仿單),一般會詳載藥品名稱、性狀、藥理毒理、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症、注意事項等資料,使用前先詳細閱讀,以確保正確用藥。
◎注意服藥方法:服藥除了注意時間、次數外,絕大多數的藥品是採取吞服的,但有些藥物如制酸劑則宜嚼碎後吞服,或是有些懸浮劑需搖勻後使用。同時也並非每種藥都需要搭配胃藥,只有少數止痛藥類才可能傷胃,建議採飯後吃即可避免。
◎明確按照劑量服用:抗生素、類固醇、慢性病、精神用藥等,應按照醫師指示,不能自行調整劑量增、減藥或停藥,以免產生抗藥性等後遺症。
4、注意藥品交互作用:容易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有葡萄柚汁、乳酪、酒類、牛奶、咖啡、茶、碳烤肉類……等,吃藥時如同時使用,可能會影響其吸收程度,使藥效減低,有些則是增加藥品副作用,或是誘發其他疾病產生,因此使用時須特別小心。此外,中、西藥併服時,也要注意時間間隔,至少需相隔兩小時。黃培培提醒,家庭常備藥品是用來治療較輕微症狀或是應急之用,如身體嚴重不適,或發現用藥後情況仍未獲得改善,還是應盡速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此外,6歲以下小孩因對病況之敘述能力有限,或是老年人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等,有不舒服發生時仍建議先就醫,不適合任意自行用藥。
藥品過期不要亂丟
家中不需服用、過期、變質或來路不明的藥物,千萬不可丟到馬桶或水槽沖掉,以免造成環境污染,適當作法是交由垃圾車,送進焚化爐燒掉。民眾可妥善利用夾鍊袋,將用剩的藥品除去外包裝後一一收集密封,就可以隨一般垃圾清除。
由於家庭居家用藥多屬感冒藥、腸胃藥等一般性藥品,並無危害性,只要經過高溫焚化,就不會有製造環境污染的問題,但如果是抗生素、荷爾蒙、抗癌/免疫抑制劑、液體藥物等廢棄藥品,仍建議收集起來,拿到設置有「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的醫院或社區藥局進行回收,統一銷毀,避免外流。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