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鐘碧芳
許多人擔心一旦吃了血壓藥,就得終身服藥,不過,與其擔心藥物的危害,不如多了解藥物對血壓控制的幫助,以及血壓高高低低對健康可能引起的傷害。
在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中,高血壓雖然無法治癒,卻是可以控制的,透過血壓的控制,可降低對血管壁的傷害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腦血管梗塞、主動脈剝離、腎臟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血壓也會跟著增加,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如果以活到80歲來看,此年齡層的高血壓盛行率接近 90%。但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也是導致高血壓的因子,因此,想要治療高血壓,除了藥物使用外,需同時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型態,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
高血壓藥物分5大類
高血壓藥物種類五花八門,但從理想的高血壓藥物治療目標來看,是採取以最少的藥物、最少的藥物副作用,來達到最佳的血壓控制效果。以80歲以下一般成年人而言,血壓控制目標在140/90mmHg(若有合併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時,則應嚴格控制在130/80mmHg以內)。
常用的降血壓藥物約可歸類5大類(A、B、C、D及其他),至於臨床上患者需採用哪種藥物,通常以英國NICE高血壓臨床治療指引為依據。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指出,實際上則依照患者個別狀況與需要來做藥物的選擇,包括考量高血壓的嚴重度、重要器官是否受損、是否有合併存在其他疾病及危險因子等,綜合考量藥物的選擇使用。
【A】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RB(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作用在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
【B】Beta blocker(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C】Calcium channel 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D】Diuretics(利尿劑)。
【其他】alpha blocker(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直接型血管擴張劑。
降血壓藥物的使用原則
黃安君表示,以往對於治療高血壓,經常是以B與D類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兩類藥物若使用在起始治療上,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因此,如果高血壓患者只是單純的高血壓,並無其他合併症狀,第一線的治療藥物,目前是以A或C類藥物為主,而這兩類藥的使用原則,在東方人身上則依照歲數來區分,因小於55歲的族群,高血壓的發生原因多與腎素相關,因此常使用C類藥物;若是年齡大於55歲的族群,首選藥物則為C類。
倘若使用單一種類藥物後,仍無法將血壓控制得很好時,臨床上的第二線用藥,則是採取合併兩種藥物,如A類加上C類,或者A類加上D類,國外曾做過研究,使用A+C來控制血壓的病患,預後較A+D為優。如果使用兩種藥物還沒辦法讓血壓降到理想值,則會進階採用A類加C類加D類,或者再合併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不過,如果高血壓合併有其他共病時,用藥上又有些許不同。例如如果患者同時有糖尿病、腎臟病等問題,使用上是以A類藥物為主,「雖然B類與D類較少用於第一線治療,但當患者有某些特殊情形,如有心臟病、心衰竭、冠狀動脈阻塞等,就會採用交感神經阻斷劑(B類)為主,以阻斷心搏過快或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產生的惡性循環。」此外,如果患者合併心臟衰竭或有水分過多的問題時,也會較常使用利尿劑(D類)。但老年人使用需要特別小心,因此類藥物造成脫水或是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無力、虛弱、頭暈、跌倒、食慾不振的症狀,在老年人格外常見。
除了上述4種降血壓藥物外,其他如甲型神經阻斷劑類藥物,也有降血壓的效果,但臨床較少單用,多運用在同時需治療男性攝護腺肥大時。黃安君說,如果老年人同時有攝護腺肥大及高血壓時,臨床上較常使用這類藥物,同時治療兩種疾病。「不過,有降血壓效果的甲型神經阻斷劑使用在老年人身上,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因此,仍要視情況使用。」至於直接型的血管擴張劑,是直接作用於血管上,臨床上鮮少使用於平常控制血壓,通常用於特殊的緊急狀況。
加倍劑量或是增加種類,效果差在哪?
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在使用A、B、C、D四類藥物上,能得到的降血壓幅度都差不多,平均每一種藥物在一般劑量下,可讓收縮壓下降10mmHg、舒張壓可降5mmHg(也就是所謂的10/5原則)。也許你會有疑惑,到底一個人需要吃幾種血壓藥,才能達到控制的目標,標準是什麼呢?黃安君指出,患者就診時若血壓處於140至160mmHg之間,醫師會評估患者大約只需吃一種血壓藥就能得到控制;若平日血壓就處於160~180mmHg之間,就推估必須要吃上兩種血壓藥才行;但如果已經等於或超過180mmHg了,恐怕就得吃三種血壓藥才能壓得下來。
上述標準是扣除患者身體其他部位仍沒有問題時的用藥原則。只是,難道血壓控制不好,一定得外加另一種藥,而不能增加原本的藥物劑量?對此,黃安君解釋,由於高血壓的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因此在藥物使用上,採取合併使用會比單一使用來得好。如今已有許多證據顯示,當血壓控制不好時,若只是把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加倍使用,只能再降低2~3mmHg,也就是說,原本一顆藥可降10mmHg,但加倍劑量後,平均只能下降12~13mmHg;但如果是增加另一種新的降血壓藥,平均能下降20mmHg。
其實,現在許多國際藥廠已經開發許多複方藥劑,在一顆血壓藥中加入不同成分,把兩種不同機轉的藥物做成一顆,甚至有的藥物一顆中就含有三合一的成分,對患者來說,只要吃一顆就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值中,大幅提升服藥的順從性。
降血壓藥物用藥迷思
一旦被診斷出有高血壓,接受藥物治療後,就必須長期服藥來達到控制的目標,除了要持之以恆按時服用外,也要每天記錄自己的血壓狀況、定期回診接受檢查,以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增減藥品或藥量,同時,黃安君建議,還要遵守降血壓藥的用藥原則:
【搭配飲食控制、持續運動】許多民眾擔心降血壓的藥物必須吃一輩子,是否會造成副作用,但卻忽略了血壓控制不好對身體的影響遠大於藥物本身。另外,黃安君也認為,生活習慣與飲食影響血壓甚鉅,除了服用藥物控制血壓外,也需配合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修正、減輕體重、戒菸酒、放鬆心情及降壓等方式來輔助控制血壓。尤其,經過國外研究證實,如果能貫徹「得舒飲食」,效果等於服用一顆降血壓藥物,若能長久持續,就有機會以最低劑量維持控制目標。
【接受治療要具耐心】降血壓藥物只能控制血壓無法完全治癒高血壓,因此,必須長期服用藥物,再者因大部分的高血壓藥物屬於長效劑型,常見一天服用一顆,但有些患者誤以為吃了血壓藥後隔天血壓已經正常,因此可不必再吃。其實不然,臨床上開立的劑量通常為一天的分量,也就是只能降一天的血壓,如果一天不吃,隔天血壓一定升高,若血壓忽高忽低,會增加罹患心血管併發症的機率。
【錯過服藥,盡快補服】如果不小心錯過服藥時間,只要盡快補服即可,但如果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可依照原來的時間服用下一次的劑量,千萬不要服用雙倍劑量。
【仔細觀察服藥副作用】剛開始服用甲型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藥物的患者,需特別留意服用後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情況發生,尤其是老年人,每次變換姿勢時都要盡量放慢速度。黃安君也提醒,感冒時,也要記得服用降血壓藥物,如果擔心有交互作用,可採分開時間服用。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