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台灣骨鬆危機!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 營養師揭補鈣迷思:結實的骨骼可以吃出來
字體
發佈日期:2025/11/11
瀏覽人次:3358 返回列表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各項慢性病隨之而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骨質疏鬆症。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因骨質疏鬆症的高盛行率,使得國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營養師洪思琦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至30歲時達到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如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快。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會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很多人以為是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因此,一個輕微跌倒或突然的外力碰撞,就可能造成骨折。

她引用國際骨鬆基金會的資料指出,人在年輕時期若能「增加10%」骨密度,就可使骨鬆「延緩13年」。因此,在各年齡層階段,都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以維持骨骼健康,而且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存骨本」。

包括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干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同時避免飲用過多咖啡(每日<300毫克咖啡因,約2~3杯美式咖啡,1杯為8 fl oz (236ml)) ,並且要避免熬夜,維持健康生活形態。

結實的骨骼,是可以吃出來的

國外專家認為,要保持骨骼結實,需要兩種營養----鈣和維生素D,而「結實的骨骼,是可以吃出來的。」的確,有不少食物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只要你我「即知即行」,從今天起,把這些補骨食物開始納入三餐飲食中。然而,「補鈣防骨鬆」會是「知易行難」的觀念嗎?國人是否仍存在許多亟待打破的「補鈣」迷思?

近期一項國人早餐調查發現,常見的早餐組合為肉包、蔥油餅(蛋餅)、三明治搭配奶茶、豆漿和美式咖啡,如此使得鈣磷攝取量,與國健署的建議標準,產生極大的落差。顯見許多人從早餐開始,就誤踩地雷,因鈣磷比例失衡,會影響鈣質的吸收;磷和鈣經過腸胃道吸收,過多的磷會先和血液中的鈣結合,導致血鈣濃度下降,身體會發出警訊,要骨頭釋放鈣質,長期下來,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別迷信補鈣排行榜

談到高鈣食物,民眾也有「排行榜迷思」,如許多資料都用「每100公克」食物可提供多少鈣質來標示「含鈣量」,但卻忽略了這不是民眾每天應該吃的「食用量」,畢竟多元、均衡為飲食的最高指導原則,過與不及都不好。

例如號稱「含鈣量第一」的黑芝麻,屬於堅果類,可用來榨「芝麻油」,所以熱量相當高;為了補充鈣質,雖可鼓勵常吃,但每天食用量建議為10公克,一份黑芝麻,約可提供鈣質135毫克。

此外,近年來走紅的健康補給品奇亞籽,每10公克含鈣量約83毫克,也僅次於黑芝麻,是不錯的堅果類選擇。洪思琦建議,民眾在吃早餐時,不妨在牛奶麥片中,加入這兩者,一餐至少可補充218毫克鈣質。

還有,多吃小魚干確實可以補充鈣質,儘管100公克的小魚干,鈣含量高達2210毫克,但是,膽固醇也高達660毫克,因此一般建議量,是以每日食用一份約10公克即可。

多元與均衡,三餐勤補鈣

◎早餐

洪思琦說,人體每日所需鈣的攝入量約為1,000~1,200毫克,她建議早餐應以比較好的鈣磷比食物來源,如牛奶、起士等乳製品來補鈣,含咖啡因的茶與咖啡都要適量,同時要減少加工食品(含磷)的攝取,才是補鈣的根本之道。

◎午餐

10公克的蝦米,含鈣量108毫克;20公克蝦皮,鈣質約276毫克;15公克櫻花蝦(乾),含鈣量高達429公克,以上這些,都是大家在午餐或晚餐時,可以優先選擇的食材。

上班族不論自備午餐或外食,也許延續時下年輕人流行的早午餐、輕食,或點一份較有飽足感的「櫻花蝦炒飯」,如果外加一份小菜豆干絲或小方豆干,以一份40公克計算,前者含鈣量115毫克,後者則有274毫克。

或者也能點一份約80公克的涼拌豆腐,只要選擇傳統豆腐,就可攝取到112毫克的鈣質。至於盒裝的嫩豆腐因為凝固劑不含鈣,所以,鈣含量跟豆漿差不多,每100公克含鈣量約僅13毫克。

◎晚餐

洪思琦提醒,偶爾吃大餐確實可以紓壓,但頻率別太高,如一週超過2次的自助餐吃到飽,或總是吃得太油、太鹹、太多甜食,則就算吃下肚的鈣質充足,也會出現血脂血壓、高血糖等健康危機。

因此,除非不得已必須餐餐外食,否則一週至少一天,或一天至少一餐,可以試著在家動手做,如晚餐的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至少可以選擇一道高鈣食譜。

如吻仔魚莧菜,因為100公克莧菜的含鈣量146毫克,100公克紅莧菜的含鈣量218毫克,堪稱是蔬菜之王,其次是芥蘭菜,100公克有181毫克鈣質,都是平日餐桌上的「鈣好」選擇。

此外,除了鈣質之外,也要攝取維生素D ,適度曬太陽外,選擇高維生素D食物,包括雞蛋、鮭魚、菇類以及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和柳橙汁等。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適度攝取芝麻有助控血脂、降膽固醇! 營養師提醒:「加1成分」反易造成肥胖
·「黑麻油、胡麻清油」差在哪?專家解答 教你1烹調秘訣防苦味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