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中醫輔助癌症治療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8/04
瀏覽人次:38713 返回列表

 

文∕黃筱珮

 

台灣平均每1124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讓人聞癌色變,許多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尋求中醫輔助,藉由中西雙管齊下的方式對抗癌症。

 

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後,多半會出現嘴破、四肢末梢麻、胃痛脹氣、便秘或腹瀉、骨髓抑制,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有些病患嚴重到無法做完療程。中醫輔助治療癌症,術前可以改善人體免疫功能、術中能夠緩解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及不適,術後更能夠持續維持患者氣血狀態及免疫力的穩定。

 

「癌症是很複雜的疾病」,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表示,癌症的成因很多,無法歸類於單一因素。從中醫觀點來看,癌症的致病大致可分為氣、血、痰濁和津液等4個因子,若能理解致病因子,有助防範未然。

 

從中醫看癌症的成因

◎氣:每個人體內都存在有所謂的「癌症幹細胞」,然而大部分「癌症幹細胞」產生後,很快的會被自然殺手細胞殺掉,此外,器官組織有「基底膜」作為屏障,因此,只有少數癌細胞會進入血液內循環,當人體呈現氣虛或氣鬱狀態,免疫功能隨之下降,與癌細胞打仗的免疫細胞數量下降,防線潰堤,癌細胞就有機可趁,進入器官組織內複製增生。

 

◎血:中醫所謂的「氣血」,兩者關係密不可分。血靠氣推動,若是氣虛或氣鬱,代表氣阻滯,影響血流動,會進一步造成血虛、血瘀,身體廢物難以排除,就容易形成癌症。

 

◎痰濁:癌症與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等病症,皆屬於「慢性發炎疾病」。當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累積體內形成「痰濁」,也是生成癌症的原因之一。因此,中醫建議少食「發物」,才能減少發炎現象,包括高糖食物、蝦、酒、麵包、豬頭皮、筍子、芋頭、鴨肉……等都是。

 

◎津液:即體內水分。人體內津液的代謝與「氣」的關係密切。氣(可視為能量)除了推動血,還管理全身水分的代謝,水分不論是從大小便、呼吸或是皮膚排出,都需要能量推動。氣不足影響水分代謝,使水分在體內堆積異常,例如肺、脾、腎氣虛的人,可能出現白天尿少、夜晚頻尿的現象,而水濕停滯中焦(消化系統),也是癌症的病因之一。

 

 

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

黃雪雅指出,目前臨床上,中醫對於癌症病患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時所出現的副作用療效良好。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

接受化療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多集中在腸胃系統,容易噁心、腹瀉、便秘、食慾降低、口腔潰瘍、味覺改變等。這是因為化療藥物,先會影響腸胃系統,也就是中醫所稱的「中焦系統」,大腸、小腸、脾胃、肝膽都屬於此範圍。病患可能出現胃食道逆流、胃痛、便秘或腹瀉、食慾減退、噁心想吐等症狀。此外,也常見到頭痛失眠、情緒低落、癌因性疲倦、手腳麻或刺痛等副作用。

 

另外,多數化療藥物的作用機轉在於抑制細胞複製生成,雖然可抑制癌細胞,同樣會影響正常細胞;對於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也很常見,很多病人接受化療後白血球下降,免疫力低下,甚至無法完成化療療程,必須中斷。這時中醫可用補腎氣或腎精的藥物加以輔助,增強病人體力,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例如冬蟲夏草、紫河車、鹿茸等,效果都不錯。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放療主要影響人體身體(特別是黏膜)水分的代謝。許多接受放療的病人會出現明顯口腔黏膜乾澀的後遺症,甚至口腔嚴重潰破、皮膚形同曬傷燒灼的情況。

這時可以選用「養陰藥物」給予病人的皮膚及黏膜滋養,包括白芨、沙參、麥冬等,可改善口乾和皮膚燒灼情況,可用於內服或外用。例如頭頸部癌症的患者在接受放療之前可以用中藥外敷,先敷在頭頸皮膚,降低皮膚不適感,照射後再敷一次,或用生蘆薈剖半敷上,也具備消炎和滋潤效果。

 

藥物針灸雙管齊下

黃雪雅表示,中醫輔助癌症治療主要有3個時機,第一個是術前調養、增強免疫力;第二個時機為放療及化療中或後,以減輕不良反應;最後是術後的恢復體力。

 

如前所述,化療過程容易造成「中焦症狀」,亦即腸胃道不舒服反應,或是因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會使得化療無法順利接續,此時以中藥調理氣血、補養腎氣,增加血球再生能力,可使化療療程不致因不良反應而間斷。

 

頭頸部癌症患者多半需要接受放療,易破壞唾液腺,造成口乾、進食與言語困難,此時以滋陰中藥調理,可改善部分唾液分泌的功能,而若是服用中藥都有困難,可輔以針灸替代。

 

中醫在改善中焦症狀和水腫等癌症治療副作用相當有療效,有一些經化療之後,肝腎功能急遽惡化的患者,或出現失眠、疼痛等與自律神經相關的不適症狀,中醫針灸治療後也可發揮緩解作用。

 

中醫輔助治療除了有助術中減低不良反應,術前也可視情況先行調養,調節免疫功能,臨床中醫師會視病情給予「補氣藥物」,例如黃耆,藥效顯著;另外,針對癌症患者在術後食慾減退情況,可給予黨參、陳皮、白朮調理,或用少許藿香增添香氣,提升患者食慾,有助恢復體力。

 

平日做好保養避免復發

癌症並非單一原因造成,癌症的形成可能是遺傳、環境或生活型態日積月累而成,如果治療沒有配合改善這些因素,治療效果有限,而且容易復發。

 

中醫治療癌症除改善氣血虛問題,還要處理心理問題,例如哀傷、憂鬱會形成氣鬱,影響身體健康。且特定的情緒與特定癌症具相關性,例如乳癌和甲狀腺癌與壓力最相關,其實,不難發現很多乳癌病人都具備要求完美的性格,什麼都要做到最好,承受很多壓力,情緒擠壓引發肝鬱、肝氣鬱,為癌症埋下危險因子。

 

黃雪雅建議,除了飲食調養,平日還要多運動,其中練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對於改善氣血循環很有幫助,並且應該保有充足睡眠,最好能早睡早起,晚上11點之前入睡最佳。此外,腹式呼吸法、瑜伽、靜坐和冥想,有助安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不安的情緒、紓解壓力,可以學習常常做。

 

癌症形成通常是長時間演變而成,平時就要養生,避免熬夜、飲食失衡、過勞、心情鬱悶、接觸致癌物,要注重保健身體、增強免疫力,身體自然有能力抗癌。若要運用中醫調養,須由中醫師審慎判斷,依個人體質不同給予不同的藥方,不可道聽途說、亂補一通,不僅傷財又傷身。

 

癌後恢復體力茶飲

◆適合化療病人

材料:黨參3錢、黃耆3錢、陳皮1錢、藿香5分、白朮3錢。

作法:以2000c.c.水熬煮成800c.c.服用。

用法:可以每天喝,最好用陶鍋或玻璃鍋燉煮,避免用金屬鍋煮中藥,以免產生交互反應,化療期間可以天天喝,改善中焦脾胃的功能,減輕副作用。

 

◆適合放療病人

材料:黨參5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

作法:加入1500c.c.水煮成500c.c.的藥飲。

用法:治療中和治療後都可以經常飲用。有些放療的後遺症會持續1020年,這帖藥飲能改善津液不足,緩解口乾舌燥、便秘,若有癌因性疲憊症狀,再加入黃耆一起熬煮效果更佳。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4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