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黃意崢
為避免食品中所含人工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健康之危害,衛生福利部規定,自107年7月1日(以製造日期為準),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也就是食品禁用反式脂肪。
由於不完全氫化油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反式脂肪,而不少飲食中人工反式脂肪之主要來源為部分氫化油,對心血管健康危害甚鉅,因此衛福部規定,自 7月1日起禁止食品中使用反式脂肪。依研究調查顯示,限制人工反式脂肪酸之攝入量,有助於降低冠狀動脈疾病之風險。
反式脂肪越吃越「傷心」
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隱藏在日常飲食中!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每3個台灣人就有1人從來沒聽過反式脂肪,因此,當你在享用烘焙食品、糕餅、油炸食物或飲用奶精調製的飲料時,可要小心會越吃越「傷心」!
早期為因應奶油不足的需求,也為了避免動物油含高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於是將液態植物油經部分氫化製成人造奶油(即乳瑪琳),成為奶油的取代品。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表示,將植物油部分氫化的過程,會改變脂肪分子結構,讓油品飽和度略為增加,趨近於奶油,但飽和度仍低於奶油,當時學界認為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未料,此人為過程會將部分原來的順式不飽和脂肪,變成反式不飽和脂肪。
然而,近年國際上大量研究顯示,反式脂肪會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係。乳瑪琳或奶精(有奶香的植物氫化油)作為取代品多年之後,才被發現其中所含的反式脂肪比原本的飽和脂肪更不健康。
糕餅、奶精、油炸物,暗藏反式脂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分析,反式脂肪來源可由天然、氫化、精煉後及反覆油炸等途徑產生。天然的反式脂肪和人造的結構不一樣,對人體無害,所有乳品、乳製品都含有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例如牛奶、羊奶、天然奶油等。
氫化過程包括全部氫化或部分氫化處理,前者過程中將不飽和脂肪全部轉為飽和脂肪,最後雖不含反式脂肪,但飽和脂肪相對提高;部分氫化油常見於人造奶油、酥油、奶精等原料,包括須高溫烘培的糕餅點心,如奶酥、鳳梨酥、千層派、巧克力棒、蛋捲等,以及含奶精的奶茶、三合一咖啡,都使用到這些原料。
此外,大豆油等油脂雖未經氫化處理,但製作過程須經「高溫精煉」,會產生些許反式脂肪,除非加工製程有精進;至於油脂只要經反覆油炸,都會依油炸溫度、次數、程度多寡,導致油炸物的反式脂肪越來越多,因此,鹽酥雞等炸物最好別碰。
反式脂肪塞血管,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國民健康署曾發布「民眾對反式脂肪之認知與攝食習慣調查」發現,36%民眾沒聽過反式脂肪,更遑論了解它對健康的傷害;更有高達43%的民眾期待「政府規定停用反式脂肪」。
國健署指出,國外研究已證實,每天只要攝取4~5克少量的反式脂肪,就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還會增加三酸甘油酯,造成血管阻塞及發炎,並提高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有研究發現,反式脂肪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聯。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若將總熱量2%反式脂肪的熱量,完全以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可減少2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若在總熱量中降低0.5%來自反式脂肪的熱量,可減少3%的中風死亡率,以及6%的冠心病死亡率。依據衛福部2013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近1萬名30~70歲民眾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有超過2千7百人因糖尿病死亡,因此,對反式脂肪提高警覺,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強制包裝食品標示含量
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傷害,丹麥是全球第一個對反式脂肪下達禁令的國家,於2003年開始全面禁售含2%以上非天然來源反式脂肪的食品;2008年4月,瑞士立法對反式脂肪食品進行限制銷售;美國紐約市也自2007年7月起,全面規定餐廳每份食物中使用的非天然反式脂肪不得超過0.5克,美國加州則在2010年起禁止州內餐廳使用。直到104年6月中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要求食品製造商3年內從產品中移除部分氫化植物油。
台灣也跟進丹麥及美國,對人工反式脂肪祭出禁令。衛福部於105年4月22日發布訂定「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自107年7月1日,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
在標示上,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說,目前已知有丹麥、美國、加拿大及台灣等國,強制包裝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歐盟、韓國、中國等都以自願性標示為主。
台灣自2008年起強制包裝食品在「營養標示」欄位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但以往反式脂肪標示只針對氫化植物油形成的「非共軛式反式脂肪」,而天然及精煉後形成的反式脂肪,目前檢驗方法無法區別。但自 104年間,食藥署規定所有包裝食品都應明確標示反式脂肪總含量(含天然及人工),若每100克固體包裝食品或每100毫升液體包裝食品,脂肪量不超過1克、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克,即可標示為「0」。
標示「0」比美國嚴,來源多難全禁
許多素糕點都會使用砂糖、白砂糖等精緻糖,以及鮮奶油、奶油、蛋糕粉、人工添加劑等成分,雖反式脂肪的標示皆為「0」,但從鮮奶油、奶油中卻可看出糕點含有反式脂肪,因為每100克裡反式脂肪不足0.3克而不須標示,消費者因此常誤解「0」等於沒有反式脂肪,因此,將這些高油、高糖的糕點吃下肚,不慎過量的話,就易引起糖尿病、心血管阻塞等健康問題。
李婉媜表示,包裝食品強制標示反式脂肪含量的國家,都各自訂有標示為「0」的條件,各國基準點不一,例如美國是每份小於0.5克以下強制標示為0,丹麥則以最終產品總脂肪來算,反式脂肪小於1%可視為0,韓國雖未強制性標示,但也訂定每30克中反式脂肪小於0.2克,可自願性標示為0,甚至可標示「反式脂肪zero」。事實上,我國針對「0」的標示比美國、韓國來得嚴格。
許惠玉坦言,台灣需要高溫處理的糕餅點心比歐美多,如綠豆椪、雙胞胎、油條、蛋黃酥,都有使用到酥油、白油、人造奶油、黃油等,若祭出禁令,影響層面相當廣,對產業的衝擊也會很大,禁用後食物成本將相對提高;另以健康角度來看,若禁掉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勢必跟著提升,但飽和脂肪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以技術層面來看,許惠玉說,反式脂肪很難全面禁止,原因出在反式脂肪來源多,除天然之外,部分氫化或精煉後產生以及反覆油炸,都是其中的途徑。
糕餅業革命,別貪戀「奶香」
「台灣糕餅業必須革命!」潘文涵以自己為例,她去麵包店會直接問店員:「請問裡面放的是什麼油?」甚至要求店家提供非使用氫化植物油的麵包糕點,更經常召集同事團購,跟店家指定購買沒有放人造奶油的核桃吐司。
她指出,糕餅類問題大,不只是反式脂肪,還有飽和脂肪問題,而香味四溢的糕餅若不是使用以飽和脂肪為主的奶油、棕櫚油,就是使用含反式脂肪的人造奶油、酥油等,提醒民眾為了健康改變口味,別貪戀這種香氣,避免食用宣稱「奶香」的麵包、糕餅。
此外,潘文涵強調,廠商也應自主改善,許多糕餅包裝標示「植物性油脂」,讓人誤以為很健康,其實是含反式脂肪的「氫化植物油」,因此,民眾挑選糕餅要記得看標示,沒標示就主動問店家,才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常見含反式脂肪食物
1.高溫烘焙糕餅:奶酥、鳳梨酥、千層派、鬆餅、酥皮起司。
2.油炸食品:炸雞、鹽酥雞、炸薯條、甜甜圈、洋芋片。
3.使用奶精的飲品:奶茶、三合一咖啡。
4.油脂:人造奶油、酥油、白油、硬化油、反覆油炸的油脂。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