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不看藥袋,當心藥到命除!
字體
瀏覽人次:27766 返回列表

藥物適應症、藥品副作用、使用注意等重要資訊,都表列在藥袋上面,即便是常吃藥物,每次也依病情不同而略有調整,所以,應把藥袋留下來,當吃藥有問題時,就可以有所依據。

文∕楊琇雯

 

在醫療院所求診,拿到藥袋之後,大部分的人都是匆匆地把藥袋塞進包包裡,頭也不回地趕著離開醫院,壓根兒沒有仔細看藥袋上頭寫些什麼資訊。大多是等到吃藥時間一到,當拿出大把大把的藥物時,腦袋裡才會冒出一個個的問號:「這顆藥是飯前吃的,但是,我剛剛忘記了吃,現在可以補吃嗎?」、「這個藥片好大顆,我吞不下去,可以不要吃嗎?」、「不舒服的症狀好像好多了,剩下的藥該繼續吃完嗎?」

 

周老先生住在嘉義,已經60多歲了,當天氣變冷之後,時常覺得頭暈暈的,於是到家裡附近的藥局量血壓,被告知血壓偏高,應該到醫院診治拿藥服用。老先生向藥局人員道謝之後,轉個身回頭想想:「老伴兒也有高血壓的毛病,上回拿的藥還沒吃完呢!我最近工地裡的事情很多,吃些補補身的藥頭就好了吧!不如拿老伴的藥來吃吃,反正都是醫師開的,血壓可以降,準保沒事!」周老先生拿了太太的藥吃了2天之後,結果頭不只更暈了,還有點發燒,到診所診斷之後是感冒,拿了藥回家才吃了一天,皮膚開始出現大塊紅疹並脫屑,家人看他不對勁,立刻送往北部大醫院求診。

 

接到周老先生案例的振興醫院藥劑科組長常宏傳還記得,他當天到病房探望時,老先生在陽光灑落的病房內坐起身,全身的皮屑像是飛雪般的掉落,而且老先生還感覺皮膚會癢、肝功能檢測也出現異常,當時診斷是嚴重的藥物過敏

反應。

 

用藥出錯,嚴重恐致命

大部分的用藥問題,都是來自於個人的錯誤習慣,而不是藥袋的標示不夠清楚導致。常宏傳以前述的周老先生為例,首先,他不應該拿家人的藥品來使用,即便是同樣的症狀,但是,每個人的劑量和使用方法其實都不相同;而且在沒有經過醫師診斷之下,就使用處方藥品(如高血壓用藥),很有可能會因為錯誤的劑量,而造成暈厥或是其他更嚴重的副作用,所以,周老先生應該要先到醫療院所求診,並且要做詳細的檢查。

 

再者,不同藥物之間,可能會有交互影響的作用,這也是國人用藥習慣當中,經常被忽略的問題。因為一次吞入多種藥物,其中可能夾雜著中藥、西藥或是保健食品等,所以,當發生藥物過敏反應的時候,其實,已經分不清楚罪魁禍首的成分,究竟是來自於哪一種藥物?藥物過敏反應的初期症狀,也僅僅是輕微發熱,就像是普通的感冒而已,這個時候,若是再吃下緩解感冒症狀的藥物,感冒藥中的消炎止痛成分,很可能會加重身體的負擔。

 

領到藥時,別急著離開

在醫院裡,經常接獲多起用藥錯誤,而耽誤原發病情治療的案例。常宏傳認為,領藥是看病流程裡的最後一道「關卡」,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患者常因為已經在醫院耗去了半天的時間,可能中午即刻趕著回到工作崗位;傍晚時間到了,很多人則必須趕去接小孩下課;晚上則是一拿到藥就想趕緊回家休息。所以,真的是很少有患者會在領藥櫃檯前,好好地、仔細地與藥師討論,並問清楚此次拿藥、用藥的細節。

 

常宏傳舉例,曾經接過一位老先生的諮詢用藥電話,原來這位老先生經年使用毛地黃這類需要謹慎用量的心臟病用藥,過去每次服用的劑量都是半顆而已,但是,那天老先生翻到藥袋的正面一看,上面的使用劑量寫著「1/4顆」,這和過去多年的使用情況不一樣,於是撥電話回醫院確認,經過與主治醫師核對之後,老先生才想起:「這次門診的時候,醫師『好像』有提過要改變用藥劑量,但是,記不得了!」

 

像老先生這類慣常用藥的患者,就是最容易錯誤用藥的族群,都是因為過於依賴以往的經驗,所以,當就診時拿到藥袋,也從不當場仔細核對用藥資訊。若是在吃藥之前,有看到藥袋的資訊,那情況還算好的,若是未注意到用藥的更動之處,難保不會吃出人命來。

 

網路社群經驗,不可全信

為了讓民眾有安全、正確的用藥知識,現在大型醫療院所的網頁上,都設有「用藥諮詢專區」,同時也會附上用藥諮詢專線電話,患者無論是飲食與藥物的交互作用、使用劑型、用法用量等問題,都可找到專業人員,針對個人的情況做解答。

常宏傳認為,由於現代網路科技發達,大家遇到問題的時候,都習慣上網自行搜尋資訊,或是在社群討論版、粉絲專頁中,聽信網友的個人經驗,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習慣。因為這些無論是個人親身的體驗,或是似是而非的知識來源,都未必符合自己的情況。而且醫師、藥師在未親自診斷、未見到病人本尊之前,尚無法確認診斷,更何況是網路上流傳祕方或是沒有實證的解答。

 

再者,智慧型手機的方便之處,也可讓民眾下載各種醫藥AppApp裡搜集了各種藥物寶典,可以查到藥品名稱、藥物仿單上內容,但是,常宏傳仍舊憂心忡忡,他認為這只會讓人更覺得,不需要當面向藥師問清楚用藥的資訊。他舉例說明,曾有患者一次拿了12種藥物,其中抗血栓藥物就有2種,這2種藥物當中,其中有一種是飯前吃的,另外一種則是飯後吃的,患者當下沒有與醫師或藥師討論,能否將這兩種抗血栓藥物,全部改為飯前吃或是統一挪為飯後使用,結果因為服藥的麻煩度高、順從性不佳,所以,病情控制得很不理想。

 

其實,如果這位病患在醫院領藥的時候,可以在各科看完診之後,最後再到藥局領藥時,仔細看一下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情況,當下就能向藥師做諮詢。不然,也可以再回到診間,詢問醫師或是調整用藥,既不會浪費藥物資源,更有利疾病的控制。

 

建立用藥記錄,方便醫師開處方

如果去醫院求診的時候,真的沒有時間在醫院多做停留,或者屬於遠地就醫、無法再回到原開立藥物的醫療院所詢問的狀況下,那麼帶著藥物並連同藥袋,到住家附近的藥局詢問藥師,也是一種不錯的替代方案,不過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將藥袋保留起來。

 

常宏傳提醒,許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一次拿的藥量非常大,而且種類也相當多,一回到家之後,通常都會將各種藥品分裝在每日或是每餐使用的藥盒中,然後藥袋就丟棄了。但是,藥物的適應症、藥品副作用、使用注意等重要的資訊以及服用提醒事項,其實都表列在藥袋上面,即便是常吃的藥物,每次也會依照病情的不同而略有調整,實在應該把藥袋留下來,可黏貼在筆記本中,當吃藥有問題時,就拿出來翻閱一下。

 

長期下來,也可以做自我的記錄觀察,更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用藥記錄」,這些動作,都有助於醫師回顧病史、用藥史,更可作為將來醫師處方之參考,對於病情也都有幫助。

 

用藥5

1、吃的是什麼藥?

2、這些藥物的作用是什麼?

3、這些藥物該怎麼吃?

4、這些藥物該吃多久?

5、服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1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