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穿泳衣的外場,或是不需穿衣服的內場、冰浴、蒸氣芳香浴或烤箱等處,都要墊一層毛巾在座位上,來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黏膜與黏膜接觸。
文∕楊琇雯
台灣民眾喜愛泡溫泉,每逢冬季,各個溫泉觀光區,無論白晝或黑夜,都是人聲鼎沸,只要在熱呼呼的溫泉池泡一下子,身體就會感覺很暖和,通體舒暢,非常地舒服。不過,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提醒,在台灣,泡溫泉最重要的是衛生問題,經常有民眾只是泡5分鐘、蒸5分鐘,就染上麻煩的傳染病,要特別小心。
改善肌肉痠痛
相較於日本和德國的溫泉特色醫療,台灣關於溫泉醫療的效果尚無明確界定,泡溫泉時,是一種「熱輔助療法」,透過水溫大約40℃熱傳導的方式,有放鬆肌肉、舒緩緊繃神經等功能,對於長期腰痠背痛的人,會特別「有感覺」。
此外,由於物理上的接觸熱度,週邊血管擴張,也會使得血液循環更好。所以,血循不良的人由於天氣變冷所導致的痠痛現象,經過熱水傳導或紅外線治療、按摩、泡蒸氣等,都會有所改善,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或是些其他的關節炎,都會因為浸泡溫泉促進血循而舒緩症狀。
溫泉還具有芳香治療的作用。當我們身體感覺到不舒服,甚至是生病了,醫師可能會採取吃藥、開刀或物理治療等來治療,但其實,嗅覺也是一種治療的方法,尤其對於情緒方面、呼吸道疾病,或壓力所引起的胃病,都有功效。經常可以看到在溫泉池裡有放置各種的藥草,這些藥草有些來自東方,但主要來源是西方。以日本為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引進阿爾卑斯山山麓,即德、奧、瑞這幾個國家的芳香治療劑及藥草。
使用毛巾隔離髒污
日本的溫泉與禪宗有深厚淵源,所以,從池水造景、泉質美化、服務特色、傳統文化等維護,都基於「美學」概念,這種美的形塑不只是外觀上的表徵,更代表清潔、整齊、衛生的意念隱含。以湯屋提供的毛巾、被褥為例,每一次服務結束時,無論顧客有無使用房內設施,一定會全套清潔、更換,池內也會做刷洗動作。不過,在台灣,個人湯屋經常人滿為患,排隊人潮一列接著一列,若業者並未特別加強設施設備的清掃,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很容易成了細菌、病毒的溫床。
再以蒸氣烤箱為例,使用時,須以乾淨的毛巾舖在座位上,來隔離髒污。德國、奧地利的水療與溫泉區,無論是穿泳衣的外場,或是不需穿衣服的內場、冰浴、蒸氣芳香浴或烤箱等處,都要求要墊一層毛巾在座位上,來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黏膜與黏膜接觸。因為黏膜只有一層細胞,不似皮膚有數十層細胞,所以容易接觸感染。
洗三溫暖得菜花的病例在台灣常見,那是因為大部分人沒有防護的習慣,再加上業者如果沒有每天清掃設施,等於養出各種細菌菌株,在池中有很多皮屑的養分下,DNA交換出更具傳染性的新菌株,客人一位接一位的坐在未加毛巾隔層防護的座位上,直接接觸傳染,脫離上一位宿主溫暖的身體,馬上接下去進入新宿主,即便是某些很怕冷的菌種,都可能循此途徑進入人體。
泡湯前後都要清潔身體
在日本大眾池,必須要洗好下半身,才可以進入池水洗溫泉浴,如果沒有沖洗就入池浸泡,可能會產生兩個感染源,一是泌尿生殖系統的病毒等,最有可能是傳播菜花;另一個則是肛門大腸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這些細菌或病毒要在高溫之下才能消毒,而溫泉高溫頂多44℃,所以,一般的細菌仍能存活。
日本的溫泉相關法規中指出,浴池每天至少要清洗1次,所以,民眾到日本旅遊時,都會看到明確的休息清掃時間,在那段時間裡禁止入內使用。但是台灣因無法規強制性限制,因此,特別提醒溫泉愛好者,要謹慎不可喝入大浴池的水,也不可讓水接觸到身體黏膜如眼睛或鼻腔,所以切勿在池子裡游泳。
不只是入池之前要清洗,有些人希望池水的美膚功能,可以停留在身體上久一點,於是泡完溫泉以後沒有再次清洗。對此,洪建德認為,循環使用的溫泉不適合長時間停留在皮膚上,所以,起身離開浴池之後,還是要再次沖洗。況且在日本與台灣的溫泉大多數都循環使用,還加氯消毒,有些對氯過敏的人,更要小心皮膚紅疹或搔癢情況出現。
慢性病患盡量少泡全身
每年的溫泉意外死亡新聞中都可發現,慢性病患如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他們的浸泡時間、水溫都和意外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健康人在44℃全身浸泡(水高度超過心臟)10分鐘,就有可能會產生全身血管過度擴張,血壓降低虛脫而發生危險,所以日本旅館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漸漸降低溫泉池的溫度。日本衛生單位特別叮嚀,不能全身浸泡在44℃中,適宜的溫度應在42℃以下。
而如果本身已是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患者,則更要小心注意,水溫42℃只能泡半身或40℃泡全身,浸泡時間必須在10分鐘內。因為在42℃水中全身浸泡超過10分鐘,動脈和靜脈微細血管的地方即會形成瘺管,也就是動脈端很快會流到靜脈端,造成血液被迫流往週邊,有效血管內容積相對不夠,血壓會降低,就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意外,所以,水溫千萬不要超過42℃以上。
另外,有些高血壓病人服用某些藥物,而容易引起「姿勢性低血壓」,這些患者可能在水中時沒問題,迅速起身的時候血壓拉不上來,一下子就昏倒了,接著就溺斃在池中,非常危險。在歐洲則因為溫泉水溫比較低,約38℃,發生瘺管而昏厥或姿勢性低血壓問題相對來說少見許多。
要特別注意,如果是剛吃飽、重感冒等體力較差時,不建議泡太久或是暫時不要泡溫泉,以免暈倒、滑倒等意外發生。
泡湯後,補充200c.c.水分
野溪溫泉則是近幾年台灣流行的泡湯方式。不過,相對於湯屋設備,野溪溫泉更要小心滑倒、外傷等意外,畢竟戶外設施較不齊全,若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孩童戲水,意外狀況仍時有耳聞。至於湯屋內也要小心地面濕滑,台灣的浴池或家庭浴室過去都是用磁磚,很滑容易跌到,而造成腦部挫傷。安全考量上盡量少用磁磚,建議可使用日本常用的輕石,或是使用燒面的石板,止滑效果不錯;歐洲基於安全問題,現在已停用一般磁磚。
無論是自己在家泡浴缸或外出賞景泡湯,在起身穿衣之後,都要喝至少200c.c.的水,來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
◎DIY溫泉水
如果想要獲得泡溫泉的好處,除了注意外出的衛生、安全問題之外,自己在家也可以自製簡易溫泉水,同樣有保濕、保溫、紓壓的功能。
DIY自製潔淨溫泉水的方法是:1公斤的熱水配上1公克的粗鹽,即可做成0.1%的重量百分比濃度單純食鹽泉。也可視個人喜好與身體情況加入精油數滴,或是加上蘋果皮、橘子皮,讓浴室裡瀰漫天然水果的香氣。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