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嬪嬙
高血磷、高血鈣引發的併發症,往往成為洗腎病患致命的傷害,所以,鈣、磷的控制相當重要,要成功控制的話,透析、飲食加上降磷劑的使用,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體內的磷離子要靠腎臟排泄,而腎功能不好,會影響磷的排泄而沉積在體內,鈣要靠腸胃道吸收,並且要受維生素D的刺激,才能被吸收,因此,腸胃道吸收鈣,需依賴正常的肝、腎,肝製造維生素D後,需經腎臟才能活化。所以,腎功能不好,活性維生素D便會減少,鈣也會降低,而磷則會升高。
台北榮總腎臟科主任楊五常表示,維生素D減少,會造成骨頭軟化、骨質疏鬆,此外,鈣離子低、磷離子高,會導致副甲狀腺素分泌增加,進而從骨頭中把鈣、磷抽出,造成骨質疏鬆。隨著病情嚴重,磷愈高,副甲狀腺素分泌愈多,骨鬆就愈厲害。治療方面必須補充鈣、維生素D
一半以上洗腎病患血磷值超標
鈣、磷沉澱在血管,會造成血管病變、增加死亡率,如果在結締組織,將因為鈣化導致組織壞死,所以,洗腎病人的致命原因除了感染外,就是心血管疾病。
正常人血磷正常值在4.5mg∕dl以下,而洗腎病人超過一半以上血中磷濃度偏高,有56%病患磷超出正常值,將近40%病人超過5.5mg∕dl,22%的洗腎病患超過6mg∕dl。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陳鴻鈞表示,洗腎病患血中磷濃度超過5.5mg∕dl就必須加以治療。雖然醫師教導病人正確飲食,但仍有一半以上病人,血磷值仍超過5.5mg∕dl,即使積極控制,成效並不是很好。
不含鈣鋁降磷劑,避免併發症威脅
使用磷結合劑,主要目的在減少磷的吸收,早期磷結合劑含氫氧化鋁,可結合磷離子,減少被腸胃道吸收,但同時會吸收鋁而造成鋁中毒,引起腦部病變而失智,若沉積在骨頭會導致軟骨病,所以,含鋁的磷結合劑已不被使用。含鈣的磷結合劑包括碳酸鈣、醋酸鈣,鈣磷結合會變磷酸鈣,讓磷排出去,但體內鈣會增加,磷也不會完全排除。
現在已有兩種不含鈣、鋁的降磷劑,對磷的結合作用與碳酸鈣、醋酸鈣一樣好,但不會有鈣、鋁沉積產生的副作用。歐洲COSMOS所做的大型研究,針對6797位洗腎病患追蹤3年,調查結果發現,使用不含鈣鋁降磷劑的病人,各種併發症造成的死亡率可下降29%,其中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率下降22%。
楊五常特別強調,透析病患成功控制血中磷濃度,必須掌握三大原則:需有足夠的透析量以幫助磷的排除、口服降磷結合劑,以及病人本身的飲食控制,三者缺一不可。
ISPD為提升洗腎病患醫療品質努力
如何幫助洗腎病患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是醫界一直努力的目標,以腹膜透析為例,每2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腹膜透析學會(ISPD)亞太分會,今年首次在台舉辦,有22國1000多位專家學者踴躍參與。大會主席陳鴻鈞表示,此次大會目的就是在探討如何提升洗腎病患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並且讓國際看到台灣的醫療水準。
本屆ISPD特別邀請來自美國的國際知名專家William Finn教授,針對洗腎病人磷的控制議題發表特別演講,得到熱烈回響。醫師通常會教導洗腎病患,飲食中要少吃肉、奶類等高磷食物的攝取,但高磷食物多屬高蛋白食物,William Finn教授表示,蛋白質攝取對洗腎病患很重要,若為了避免吃太多含磷食物而嚴格控制,恐因噎廢食導致營養不良,造成比磷過高還要嚴重的後遺症。所以,他特別強調,洗腎病患適當的蛋白質攝取是必要的,若因而使磷濃度稍升高,可給予藥物治療,而不是一昧的在飲食方面給予過度嚴格限制。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