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對患者與家屬而言,往往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海嘯。
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並不是一般人偶爾忘記事情,而是會影響日常生活。常見的情況有,忘記與他人的約定,在熟悉的街區迷路,甚至忘記回家的路。
第二,性格的改變也是家屬最容易察覺的信號,患者變得冷漠、不愛說話、不願與人互動。第三是妄想,有些患者會懷疑家人偷錢,或認為鄰居在暗中陷害自己,這些林林總總的懷疑,讓家庭氣氛變得緊繃。
從記憶測試到影像檢查
阿茲海默症的診斷需要多項檢查協助醫師判斷:
- 認知功能測驗
紙筆測驗或問卷,舉例來說讓患者記住三個詞,五分鐘後再回想,能初步了解短期記憶與理解力。 - 神經影像檢查
利用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檢查腦部,觀察是否有萎縮或異常變化。 - 抽血
有時記憶退化並非阿茲海默症,而是代謝性疾病引起,例如血糖過高、腎功能不佳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經排除其他原因後仍有明顯的認知缺損,並進一步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且與大腦中異常蛋白質的堆積有關,特別是類澱粉蛋白斑塊。過去醫界對這類蛋白幾乎束手無策,隨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問世,現已可針對腦中毒性蛋白清除,延緩早期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病程惡化。
劉議謙主任形容,就像頭部受到撞擊後,大腦需要時間恢復,年輕人的大腦具有較好的「順應性」;但年長者的順應性較差,恢復較慢。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的作用,就是盡量幫助大腦維持現狀,不再快速退化。
找回那個熟悉的人
劉議謙主任指出,耕莘醫院自今年5月起已累積15位患者使用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滿意度達八成。其中一位61歲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患者,用藥前退化極快,幾乎不太會講話,講話內容也很空洞,大小便失禁對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在使用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藥物後,患者能重新與家人溝通,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太太說:「感覺以前的先生回來了。」面對失智症治療更抱有期待。
劉議謙主任補充,使用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前,必須先經過詳細的臨床評估,包括: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檢查及抽血檢測,確認腦中有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才能進行治療。服藥後多數患者可明顯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品質。同時,也呼籲病友及家屬:「不要放棄!」阿茲海默症或許像是一場人生的海嘯,但透過治療與照顧,能把衝擊力降到最低,就像走在漫長的隧道裡,看見遠方微弱的光,就是希望的開始。
(記者畢翠絲、圖片來源:Canva)
延伸閱讀:
.高鹽飲食恐影響大腦!研究揭示失智症新風險」
.每天坐超過半天「這1類人」恐更快失智症!醫示警 再多運動也救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