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一種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的慢性健康議題,因為它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造成明顯疼痛或不適,許多患者在發現時,往往已因輕微跌倒或日常活動中發生骨折,才驚覺骨質早已大量流失。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髖部、脊椎與腕部,而其中以髖部骨折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最大,可能導致長期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部長謝明宏指出,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特別是在停經之後。由於雌激素在維持骨骼密度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體內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骨質也隨之加速流失。根據研究,停經後前5年內,骨質平均每年約以1.5到2%的速度流失,若未及時防範與治療,進一步導致骨質疏鬆與骨折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除了荷爾蒙變化外,骨鬆還與多種生活與飲食因素相關,例如長期缺乏鈣質與維生素D、體重過輕、缺乏負重運動、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常見的危險因子。另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造成骨質流失。
骨骼保健從年輕就要開始
骨質健康需要從年輕時開始打好基礎,但這一點常常被忽視。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老了之後才需要擔心的問題,實際上,人體的骨質儲備高峰是在30歲左右,這段期間可視為骨本投資的黃金期;年輕時若能透過充足營養與適當運動累積良好骨本,便能為日後的骨骼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謝明宏表示,鈣質與維生素D是維持骨質穩定的兩大關鍵營養素。鈣質是骨骼的主要構成成分,而維生素D則幫助身體吸收與利用鈣質,若缺乏維生素D,即便攝取足夠鈣質也容易事倍功半,吸收效果較差。建議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乳製品、小魚乾、豆腐、深綠色蔬菜等含鈣食物;此外,經常接觸陽光或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維持骨質健康的重要方式。
同時要規律從事負重運動,例如健走、爬樓梯、瑜伽、肌力訓練等,能有效刺激骨骼生長與維持密度,這些運動需克服地心引力,對骨頭形成壓力,能促進骨質生成。年輕時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對骨骼有益,也能提升整體代謝與身心健康。
更年期後轉向維持與減緩流失
謝明宏說明,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需轉向維持與減緩流失為主的骨本策略。此時,骨質密度檢測(BMD)成為重要的健康評估工具,透過簡單、無痛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掃描,就能夠了解骨骼狀態並預測骨折風險。建議50歲以上女性,特別是有家族史、體型瘦弱、長期缺鈣或有早發性停經女性,每1至2年接受一次骨密度檢查。
一旦確診骨質疏鬆,除了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外,也可透過藥物治療來減緩骨質流失或促進骨質生成。目前臨床上常用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降鈣素、骨吸收抑制劑或骨生成促進劑等,選擇需依據個人體質與醫師專業評估而定。
謝明宏呼籲,若能將飲食、運動與藥物治療三者並行,才能更有效保護骨骼結構,降低骨折風險,維持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特別對於熟齡女性而言,防止骨折不只是避免疼痛,更是維持自主生活、延緩老化的關鍵。
Tips 1.天天補鈣:多喝奶、吃豆腐、小魚乾。 2.曬太陽10分鐘:幫助維生素D合成,促進鈣吸收。 3.多做運動:快走、爬樓梯、肌力訓練都OK。 4.少喝手搖、咖啡:避免影響鈣吸收。 5.不抽菸、不酗酒:保護骨密度。 *小提醒:定期骨密檢查:特別是更年期後或50歲以上女性。 |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睡前滑手機,愈滑愈清醒? 按這「4穴位」有效改善失眠:真的睡得更香了
.時尚教主藍心湄曾被熱醒!揭更年期失眠之外的2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