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震驚影壇的消息,讓「沉默殺手」再度浮上檯面——43歲坎城影后因腎上腺癌驟逝,生前竟長期與高血壓纏鬥。這不只是名人故事,更是敲響年輕世代的健康警鐘。
年輕人的沉默危機
許多年輕人會將高血壓歸因於:壓力過大、飲食不均、熬夜過多,然而,若血壓長期居高不下,尤其是「對降壓藥反應不佳」,可能不是單純的生活作息問題,而是一種潛在的健康警訊。最新研究顯示,18-35歲確診高血壓的族群中,高達23%存在腎上腺病變。腎上腺相關腫瘤的好發年齡分佈(依腫瘤類型):
1、腎上腺皮質癌(惡性)
腎上腺癌(AGC)發病率低,且預後不佳。 在2020年,全球有約16,961例新的AGC病例。每十萬人口,只有0.14的發生率。
2、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
.散發性:好發於30-50歲,平均診斷年齡42.3歲
.遺傳性(如VHL症候群):早發於20-35歲,佔年輕患者60%
3、原發性醛固酮分泌瘤(Conn症候群)
.傳統高峰:30-50歲,女性稍多
.年輕化趨勢:2020年後研究發現,18-35歲確診比例從4%升至12%
這些腫瘤早期常被誤認為「壓力大」或「體質問題」,平均延誤診斷達3.2年。
年輕人的五大危險信號
當高血壓伴隨這些症狀:
1、血壓波動劇烈:收縮壓在1小時內相差>50mmHg
2、藥物抵抗:同時使用「3種降壓藥」仍無法控制
3、代謝異常:無故低血鉀(<3.5mmol/L)或高血糖
4、體徵變化:臉部潮紅、手抖、莫名出汗
5、家族病史:直系親屬有內分泌腫瘤或早發性高血壓
特定突變族群風險高7倍
全基因組分析發現,帶有VHL基因或RET原癌基因突變者,40歲前罹患腎上腺腫瘤機率達34%。所以,若家族中有雙側腎上腺腫瘤、30歲前發生視網膜母細胞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等情況,建議基因檢測。
關鍵診斷只需2步驟
1、生化檢查:測量24小時尿液中的變腎上腺素(metanephrines)與醛固酮/腎素比值
2、功能影像:可用PET-CT可偵測<1公分的微小腫瘤
從生活習慣阻斷致癌路徑 掌握「警訊」守護健康
1、避開環境荷爾蒙:因爲塑化劑(DEHP),會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
2、抗氧化飲食:每天攝取200g深綠色蔬菜,其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
3、壓力管理:你天天生話壓力一直直持續太大,皮質醇(cortisol ) 會持續分沁過高,易誘發腎上腺細胞DNA損傷
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年輕人長期高血壓不是小事,尤其當伴隨血壓波動劇烈、用藥無效、低血鉀、高血糖、臉潮紅、多汗等異常症狀時,務必要進一步檢查腎上腺功能。建議所有35歲以下新診斷高血壓患者,應接受腎上腺腫瘤篩查;已經確診者,每年追蹤血漿游離型變腎上腺素,復發風險降低82%;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後,大部分75%患者血壓完全恢復正常。
就醫時機口訣:「壓不穩、藥無效、鉀亂跳、汗狂冒」,出現任一症狀請先速至內分泌專科醫師檢查!最關鍵的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能阻止高血壓背後的致命病變!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比你想像的還鹹!「這些你以為健康的食物」正悄悄影響你的血壓 堅果入列
·血壓正常卻總是心悸頭暈?醫授「4招自測」有無隱性高血壓 很多人中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