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耐心照護,走得更遠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8/16
瀏覽人次:33190 返回列表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約
2萬例,許多人正為膝蓋不好所苦。俗話說:「要活就要動」,一旦膝蓋不好,會不想動,身體也將會越來越虛弱,疾病自然跟著來報到。

 

文/周瑋峻

 

當膝蓋出現問題時,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應盡快前往骨科或復健科就診,由醫師進行診斷、對症治療,再度享受自由行動的快樂。常見膝關節疾病的治療與照護方法如下:

 

輕度關節退化→玻尿酸、PRP、葡萄糖胺

 

膝蓋的軟骨沒有神經,也沒有血管,當不斷使用而磨損時,患者不會有任何不適,且無法自行再生,若是出現症狀就一定要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健,以減緩軟骨繼續磨損的速度。可先採取以下保守療法治療:

 

■口服消炎止痛藥,但長期吃可能會傷害胃及腎臟。

■多休息,減少上下樓梯、爬山、蹲、跪等繼續磨損軟骨的動作。

■熱敷增加膝蓋關節週遭的血液循環,平時可配戴護膝保暖。

■增加下肢肌肉訓練,如抬腿可訓練股四頭肌,分散集中在膝關節的力量,增加膝蓋穩定度。

■服用葡萄糖胺,能提升軟骨再生能力。根據臨床統計,服用葡萄糖胺的患者約有34

成有效,但醫學界對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功效仍有爭議,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認為是否採取服用葡萄糖胺治療,持「見仁見智」的態度。

■若患者狀況未達需更換人工膝關節,但已就醫達半年以上,且止痛藥等治療已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可採健保給付的玻尿酸注射治療方式,增加關節腔的潤滑效果,避免骨頭直接摩擦。因為玻尿酸會被人體吸收,故半年需再次進行療程。

■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RP)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方式,因許多運動員如林書豪、田中將大等使用而更廣為人知。PRP是先抽取患者自體血液後,經過離心處理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再注射到膝關節,以促進軟骨再生。治療效果達7成,但目前未有健保給付,費用較玻尿酸高,單肢自費約1500020000元,雙腳膝蓋PRP治療平均約30000元。

 

中重度關節退化→關節鏡微創手術

 

膝蓋關節軟骨磨損嚴重的中重度患者,醫師經評估後可能會採取積極性的手術治療如下:

 

■關節鏡微創手術:在軟骨缺損處打洞,利用關節鏡伸入關節腔,清除發炎組織,並且修復組織,提升軟骨再生功能,療程效果可達78成。

■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人工抗耐磨墊片取代原本的軟骨,保留健康的韌帶與肌肉,由於是微創手術,開刀後隔天即可下床,平均45天後出院,但術後需進行復健,以恢復肌力。臨床證實,人工膝關節置換後,能讓膝蓋再使用2030年之久。

 

但此項手術約有23%傷口感染機率,一旦發生細菌感染,必須將已置入的人工關節取出,患者需進行抗生素注射,待感染控制後再重新置入人工關節。年齡大、患有糖尿病、肝炎、洗腎或是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屬於容易感染的體質,因此在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要特別注意感染的發生。

 

■切骨矯正手術:針對O型腿患者的治療,將下肢長骨切除下一塊如三角形的骨頭,目的為減少內側軟骨的磨損。臨床顯示術後至少可以維持5年的效果,但因為會造成日後人工關節置換的困難,容易引起併發症,現在已較少使用這種治療方法。

 

半月板破裂→修補手術

 

半月板依破裂型態、大小、位置,有修補及切除兩種治療方式。

 

■保守治療:針對外側半月板(供血區)穩定性破裂,且傷口小者,不一定需要採取手術治療,只要多休息、復健,同時避免激烈運動,半月板有機會自行再生修補。

■積極治療:內側半月板通常為無血區,不會自行修補癒合,必須利用關節鏡進行修補手術。依照半月板破裂的大小,治療方式有所不同,若破裂的半月板較大,即採取修補手術縫合;若是小碎片,為預防之後小片半月板在關節腔中晃來晃去,導致有「卡卡」的感覺,甚至是膝蓋發炎、腿軟的症狀,就必須手術將之取出。

 

十字韌帶斷裂→韌帶重建術

 

前、後十字韌帶主要作用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阻止大腿與小腿過度扭轉、前後位移,當出現斷裂時,可透過關節鏡進行重建手術,將舊的韌帶取出後,置入新的韌帶。術後復健很重要,以維持下肢肌力與韌帶彈性。一般來說,若超過60歲的患者發生十字韌帶斷裂,由於其軟骨多已經磨損,若有需要,建議直接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置入韌帶來源:

■自體大腿後側肌腱:是目前主流治療方式,開刀取出患者大腿後側的肌腱放入十字韌帶重建位置,並讓其逐漸與骨頭結合,大約3個月後肌腱會十字韌帶化,其中的組織即會認為肌腱為十字韌帶,而能開始發揮應有的功能。

■他人捐贈肌腱:從國外購買大體捐贈之肌腱,由於肌腱的同質性高,且沒有血液循環,因此不會出現排斥的問題。

■人工肌腱:優點是強度強,但也會因為強度過大導致關節容易磨損,導致有使用年限問題,約5年就會報銷。

肌腱發炎→休息、冰敷、復健

肌腱發炎輕微患者,可採取保守療法改善發炎症狀,嚴重患者則必須積極治療改善。

■保守治療:

‧多休息,且避免繼續進行激烈的運動。

‧冰敷以降低疼痛及腫脹。

‧復健運動,加強肌肉力量,可藉由超音波、震波療法等物理治療提升組織代謝與加速循環。

‧若是鵝掌肌腱炎,症狀輕微者可在疼痛處注射小劑量的類固醇,以改善疼痛。

積極治療:以髕骨肌腱炎為例,若保守治療仍沒有改善發炎現象,可考慮關節鏡手術,以切除部分髕骨來減輕肌腱的壓力。

 

滑膜炎→減少負重、抽關節液

 

應減少負重,並以抬腿增加股四頭肌肌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利關節液的吸收。若膝蓋反覆腫脹,可到醫院抽取過多關節液,減輕滑膜壓力。若仍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手術引流是最後的手段。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復健、肌肉強化運動

 

進行物理復健治療包括電療、干擾波等能降低疼痛,促進組織再生,再加上肌肉強化運動,可有效改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痛風→正確飲食

 

改變不正確的飲食習慣,避免吃高普林食物,並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即能有效緩解痛風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換人工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侵犯一個或多個關節,造成關節嚴重扭曲變形,若已影響行動及生活,建議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要用得長久,平日的保養相當重要,林哲立建議,民眾應避免經常進行太過劇烈傷害膝蓋的運動,例如過度爬山、鐵人三項、馬拉松等運動;每次運動完後,要冰敷膝蓋,以降溫發炎組織,避免膝蓋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

 

林哲立強調,運動有很多種,像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游泳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同時也能加強膝蓋、背部、腰椎等部位的肌力;而騎腳踏車也是全身都能動到的運動,又不會給膝蓋太多負擔,對於保養膝蓋都有所助益,唯有顧好膝蓋,出門不再是負擔。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9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