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詠怡
腸胃功能失調的結果,就是讓體內蓄積過多「宿便」,進而引發許多消化系統的疾病。因此,若想要保持腸道年輕,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1.三餐定時吃,腸胃不打結
古人有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就清楚告訴我們健康養生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合理安排每日的作息,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整個人的精氣神也會更加舒暢。
不過,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往往作息不正常、三餐不定時,而且吃得不健康。許多上班族更因工作壓力大、長時間處於空腹狀況,胃潰瘍的情況不在少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振榕指出,生活不規律不僅打亂身體正常運行的節奏,對於重視規律作息的消化系統而言,影響更是非同小可。因為一餐的食物經過完全消化,需要4~6小時的時間,精確的消化時間還得視吃進的食物種類與份量而定,所以,定時用餐對腸胃保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作息不正常的結果,就是把腸胃搞得一團亂,連排便的時間也沒辦法定時,有些人甚至連排便的時間都沒有。張振榕提醒,生活作息紊亂會打亂體內的生理時鐘,日常的飲食、活動、睡眠等節奏都會受影響,長期下來,腸胃肯定受不了。因此,平日一定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才能確保腸胃的健康。
2.保持好心情,自律神經才協調
雖說適度的壓力有益人體健康,但是長期處於過度的壓力中,對大腦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僅使人神經衰弱、身心易感疲倦、免疫力下降,就連腸胃活動力也大受波及。張振榕表示,良好的情緒能夠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而情緒也同時是健康的基石,因為當人處於低落的情緒時,更容易出現負面思考,進而影響到身心靈。
適度的壓力無礙健康,但長期處於過度壓力與負面情緒下,身心都會受影響而出現問題。尤其腸胃的運作受自律神經控制,自律神經又與情緒息息相關,所以,找出消減壓力、開心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惟有生理與心理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有愉悅的心情,自律神經才得以協調運行,此時腸道的吸收、排泄及消化功能,也才能夠發揮其正常的功能。
3.腹式呼吸, 腸胃恢復活力
腹式呼吸能有效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幫助身心達到平衡的狀態,同時達到消除緊張壓力的效果。有別於胸部呼吸,腹式呼吸主要利用腹部運動橫膈膜,來控制空氣緩而深度地進出肺部。吸氣時,由鼻子將空氣深深吸入,使肚子緩緩向外膨脹;呼氣時,張嘴將氣深深吐盡,肚子緩慢往內縮。適度的腹壓,能夠改善因自律神經不平衡所引起的排便不順,同時幫助腸胃機能恢復活力。
4.晚上睡得飽,才能通體舒暢
現代人的夜晚比白天更多采多姿,晚上熬夜上網已經是家常便飯,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當道,琳琅滿目的APP遊戲軟體,真是令人愛不釋手。像是最近超夯的Candy Crush,不僅全球為之瘋狂,更有人為此廢寢忘食。
傳統中醫就提到,經常熬夜的人,容易腎氣虛弱,導致身體機能變差;同時氣血循環不佳,使得身體虛火旺盛、肺氣不足、肝氣鬱滯、腸胃機能變弱。其實,晚上休息就等於是在充電,隔天的氣才會順暢。因此建議,每天晚上應於10點前就寢,並睡足8小時,早上6點起床,如此才能通體舒暢。
5.水分喝足夠, 排便才順暢
喝水的好處相當多,除了可以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淨化血液、調整體質外,更可促進排便的順暢。對一般人而言,每日開水飲用量至少要達到2000c.c.,約8杯水以上,若正餐中搭配湯品,則也要喝足6杯以上的水才夠。至於喝水的時機,有人認為晨起時喝下第一杯水,可促進腸胃恢復蠕動速度,有助於排便。
不過,日常喝水則不宜等到口渴時,才牛飲一大杯水,因為身體出現口渴的徵兆時,表示體內血液濃度超標,血流速度不暢,已經影響到全身氧氣與養分的供應。最好的喝水方式建議採取時時補充,讓水分能夠讓腸道充分吸收。因為短時間內急速牛飲的結果,反而使得水分迅速通過腸道,根本來不及吸收就送抵腎臟排出,對身體並無益處。
6.固定時間排便,毒素不累積
規律的排便,其實是建立在規律生活作息的前提上。因為,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必定擾亂排便的時間,想要順暢排便,往往卻因匆忙的步調而壓抑了原有的便意。長此以往,罹患便祕、痔瘡、憩室炎、大腸癌等腸胃疾病的機率,就比正常人高出許多。有了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養成正常而順暢的排便習慣,從現在起,就開始好好調整作息,擬訂一個排便時間表,定時排便吧!
7.戒除菸酒,腸胃黏膜不受傷
適度飲酒對健康有益,但是過量飲酒則會傷身。通常在飲酒後約1個小時,對胃黏膜傷害最大,而過量的酒精會增加腸黏膜的通透性,易引發腹瀉,且由於它易被腸胃直接吸收的特性,也會影響小腸對其他養分的吸收能力。
此外,有研究發現,香菸中的尼古丁與唾液一起吞嚥,會刺激中樞神經,而增加胃液分泌,對已受損的腸胃黏膜會更加造成刺激。還有調查研究發現,吸菸者比不吸菸者的消化性潰瘍罹患率高出2倍,且會顯著影響潰瘍病的痊癒率,並提高復發機會。
8.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想要「腸」保平安,定期篩檢絕對是不可少的一環。張振榕呼籲,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日益西化,近年來罹患大腸癌的人口成長迅速,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接受定期篩檢,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胃腸科常做的健檢,包括肛門直腸觸診、糞便潛血檢查、鋇劑X光攝影、內視鏡超音波,以及胃鏡、大腸鏡、軟式乙狀結腸鏡等各種內視鏡檢查。
由於腸胃疾病普及,腸癌尤其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4年成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新增大腸癌患者比前年增加1552人,增幅高達12.4%。因此,衛生福利部特別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凡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曾患多發性大腸息肉或動過大腸癌手術的患者、曾患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病變等發炎性大腸疾病的人、有甲狀腺癌或乳癌等腺癌病史患者等,皆屬高危險群,更應高度留意,並定期接受篩檢,以確保自身的健康。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