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文摘自
.jpg)
文/黃筱珮
空氣污染嚴重,或許我們無力阻止大環境的變化,幸好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降低吸入髒空氣的機會。
扣除外出時間,每人每天大約14~16小時在室內度過。不只戶外有空氣污染問題,室內空間也是,人多的空間容易累積二氧化碳;新裝潢場所、電腦與印表機等電子產品會釋放甲醛、苯類或臭氧;馬路旁或人來人往的場所落塵量較多,這些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物會讓人體出現頭痛、皮膚乾燥發癢、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等生理不適症狀,俗稱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室內空氣淨化,空氣清淨機、植物都可幫忙
要如何淨化室內的空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梁勝鎧指出,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除了一些有害的氣體,室內的塵蟎、廚房油煙、寵物毛屑、黴菌等物質,都是誘發過敏的來源。想要淨化空氣,梁勝鎧建議以下幾個有效的方法:
善用空氣清淨機
合乎檢驗標準之空氣清淨機,可以主動循環過濾掉室內部分髒空氣。目前市售空氣清淨機的種類推陳出新,標榜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例如有的機型以有HEPA濾網或過濾PM2.5為賣點;有的則可吸附菸味、甲醛等異味和有害氣體為訴求,不一而足。
消費者則可依自己的需求去選擇空氣清淨機,在考量功能性之餘,機體的大小、能作用的空間坪數、安靜度也是選擇重點。更重要的是,空氣清淨機開始使用後,跟冷氣一樣,必須定期更換或清洗濾材,同時也要維修保養,才能維持效能。
常清潔容易藏污的家具
定期清洗棉被、枕頭套等寢具,被心、枕頭心最好曬曬太陽,利用高溫與減少濕氣才能夠殺掉塵蟎。另外,毛沙發、地毯、窗簾容易藏污納垢,影響空氣品質,要定期用吸塵器清潔,或交由專業店家清洗。台灣屬海島型氣候,黴菌與塵蟎皆易在此潮濕溫暖環境中生長,建議可以利用除濕機使室內環境乾燥,進而減少居家過敏原暴露,以避免過敏性疾病發作。
種植吸附髒空氣的植物
環保署建議,可利用各種室內植物淨化空氣的特性,在室內不同場所放置適當的植物,除可達到淨化空氣的目的,同時美化環境與增加景觀的效果。依環保署研究報告指出,在居家空間1平方公尺的面積放置2盆9公分盆徑適當的植物,1週左右即可降低二氧化碳濃度10~17%、甲醛26~47%、落塵23~43%。
植栽的選擇,可依空間分布特性建議如下:
◆玄關門口:人來人往,落塵較多,可選擇非洲菫、鐵十字秋海棠、皺葉椒草、大岩桐、嫣紅蔓及長壽花。
◆客廳:是家人聚集的場所,通常二氧化碳的濃度會較高,可擺放袖珍椰子、心葉蔓綠絨、非洲菫、臺灣山蘇、吊蘭、盆菊、蜘蛛抱蛋。
◆書房:木製書櫃、電腦、修正液會釋放甲醛等揮發性有機物,放置火鶴花、中斑香龍血樹、白鶴芋、波士頓腎蕨、粗勒草,可降低濃度。
◆浴室:排泄物及清潔劑含有氨,黃金葛、蔓綠絨、鐵線蕨是最佳選擇。
隔絕髒空氣,外科口罩最合適
走到戶外,隔絕空污最好的方式就是戴口罩。梁勝鎧表示,口罩規格有歐規和美規,以目前的規格來說,最高等級是美規N95或歐規FFP1,多半是醫療人員接觸到高傳染性的病人(例如肺結核)才會配戴,一般民眾不太需要。當然,如果戴得住也沒問題,只不過高規口罩的防護性強,相對會降低氧氣濃度、心肺功能負擔吃重,因此,不主動建議。
民眾外出時,基本上只要戴上一般醫用口罩,也就是所謂的外科口罩就有很好的防護力。市面上還有一些添加活性碳的口罩、或是多層布網製成的口罩基本上都可行,重點是一定要能與臉部密合。
外科口罩對於隔絕污染空氣有一定的功效,但要戴得對才有效果。梁勝鎧提醒,最簡單的辨識方式就是把有顏色防水層那面戴在外面,然後壓條在鼻樑上壓緊。最後則是需要自我檢視,眼鏡族如果戴上口罩之後眼鏡起霧,代表壓條沒壓緊,空氣仍會進出,影響防護效果。
常有人嫌一層口罩「不夠罩」,戴兩層,反而與口鼻密合度更差,並不建議這樣使用。梁勝鎧說,戴口罩時要遮到鼻樑,如果嫌悶熱就把口罩拉到鼻孔下方或只是套在下巴上,那都是不正確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