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肌肉硬梆梆,引發酸痛上身
字體
發佈日期:2018/02/20
瀏覽人次:38182 返回列表



文/黃筱珮

 

50歲的美術老師近來感覺作畫的右手舉高時會「卡卡的」,他以為是五十肩,但又不像,因為他的手可以舉到頭部的高度,只是過程相當吃力,吃消炎止痛藥也沒效。到醫院檢查照X光確認關節沒問題,只是因畫畫長時間固定姿勢,導致身體肌肉失衡而引發手臂酸痛。

 

身體肌肉失衡,肌肉會緊繃、血液循環變差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昌翰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身體軀幹肌肉在長度與力量上會保持相對平衡,讓脊椎或關節在活動過程能處於較小壓力的最佳位置上,以利肢體動作的產生。

 

身體肌肉失衡的原因,是肌肉長時間過度收縮卻未適時放鬆,導致肌肉緊繃、局部血液循環變差,當維持軀幹平衡的肌肉群緊繃、無力時,身體姿勢會往阻力最小的方向改變,這時肌肉為保持失衡的身體只好「胡亂用力」,導致肌肉越來越緊繃,甚至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又會產生新的肌肉失衡,不停惡性循環。

 

一般人在活動、運動過後,只要經過休息,肌肉會恢復到先前的平衡狀態;但是如果休息之後部分肌肉仍然緊繃或無力,導致身體動作長時間偏向以部分肌肉出力,使得身體無法有效產生動作,關節或肌肉一直處於高壓力的收縮狀態,就是身體肌肉失衡。

 

冬天氣溫低,易肌肉僵硬、酸痛

 

常見的身體肌肉失衡症狀,包括脖子後側肌肉厚又硬且缺乏彈性,或常會不自覺聳肩,或肩頸肌肉僵硬、輕輕一壓即有明顯痛點等。一旦肌肉失衡引發了酸痛,必須先矯正錯誤的姿勢及不當的生活習慣,重新學習靜、動態相關的動作控制,要藉由專業醫療協助,才能改善症狀。

 

肌肉失衡好發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年輕人長時間重訓,側重強化某些肌肉的訓練,部分肌肉較少使用,也易發生肌肉失衡的現象。

 

李昌翰提醒,隨著時序進入冬天,氣溫降低,血液循環較差,運動意願低,肌肉不能獲得很好的收縮放鬆,姿勢也少變化,也是肌肉失衡的好發季節,要多留心。

 

常見身體酸痛

5大高危險群

 

◆常維持同一姿勢或反覆做相同動作的人

低頭族、上班族,電腦工作人員、搬運工人、送貨員等。李昌翰發現,隨著3C產品盛行,「抓寶族」越來越多,長時間低頭,這樣頭部前傾的姿勢,後頸肌肉需出更多的力量維持平衡,肌肉失衡的病人數有增加的趨勢。

 

◆曾有外傷病史的人

在手術、骨折或拉傷、挫傷等傷害後,組織修復過程中缺少適當肌力訓練與軟組織放鬆,且因為怕痛不敢動、漸漸變得不能動,使得肌肉無法回到原有的彈性與力量,肌肉日益緊繃或無力,容易產生肌肉失衡症狀。

 

◆壓力大的人

生活緊繃會讓肌肉變得緊繃且僵硬,日復一日,很可能肌肉失衡的症候群上身。

 

肥胖的人或孕婦

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高的肥胖族群,多半缺乏運動的習慣,肌肉不足,維持身體穩定的肌肉力量也會下降,加上身體過多的重量,增加了背部肌肉的負擔,是肌肉失衡的高危險群。孕婦則是因為身形改變,懷孕後期行動較不便,也是肌肉失衡、全身酸痛的高危險群。

 

◆運動姿勢固定無變化的人

以中老年人居多,許多銀髮族每天只散步、走走路,長時間使用固定肌肉,很容易肌肉失衡。同樣的,年輕人長時間重訓也易發生,平常偏重強化某些肌肉的訓練,有些肌肉少使用,可能重量一增加或換個訓練姿勢,就容易受傷。

 

放鬆肌力訓練、多伸展,可解酸痛

 

身體肌肉失衡的患者,除接受治療之外,平日行住坐臥之間要注意姿勢,李昌翰強調,應多做放鬆訓練、肌力訓練、伸展動作等,不過,若是酸痛情況嚴重,還是應該找專業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協助調整。

 

此外,很多人參加瑜伽或皮拉提斯的課程,這些都是好的拉筋舒緩運動,但李昌翰表示,若已是肌肉失衡的患者,從事這類多關節、多肌肉同時進行的動作,可能反而形成壓力,造成不適。物理治療師在面對肌肉失衡者,會先請患者從單一肌肉和單一關節的動作開始練習,再進展到多關節多肌肉的動作,循序漸進。

 

肌肉不失衡,謹記姿勢調整5口訣

 

1.站得挺: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不要駝背,要想像自己長高2公分,身體自然直,拉高。

2.坐得正:腳踩地,膝蓋和地板之間保持大約90度的直角度。

3.走得穩:抬頭挺胸大步走,不要當低頭族。

4.拿得巧:不要用「洪荒之力」的蠻力拿東西,要善用巧勁或工具。

5.睡得飽:睡不好容易使肌肉緊繃、血液循環差,影響肌肉代謝和養分吸收,造成肌肉失衡。建議每天至少要睡78小時。

 

肌肉失衡8大症狀

 

1.自覺肌肉緊繃和酸痛感。

2.脖子後側肌肉又厚又硬、缺乏彈性。

3.經常不自覺聳肩。

4.肩頸和腰部肌肉硬梆梆、輕壓就痛,酸到難以使力。

5.呼吸變得短促。

6.身體挺直就累、放鬆時習慣駝背。

7.手舉高很吃力或某些角度做不到。

8.頭部明顯前傾、耳垂與肩峰不在同一直線上。

 

自我檢測是否肌肉失衡了?

 

李昌翰建議,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肌肉失衡一族,可自我檢測,若有不對勁之處,建議就醫詳細檢查。

◆請家人或朋友幫忙拍照,拍身體的正面、側面和背面,看看是否左右對側,兩眼之間、鼻子嘴巴正常應該是一直線到胸口。再看看側面或背面有「虎背熊腰」嗎?若是身形不正、頸部後面肌肉肥厚或是站得歪斜,有可能是肌肉失衡。

◆貼著牆壁站直,腳跟、臀部、頭和肩胛骨4個地方要能貼著牆壁,如果無法貼緊或是感到不舒服,也可能有肌肉失衡問題。

◆若要確診,可到醫院接受物理治療師的理學檢查與動作評估。

 

4個復健動作常常做

 

1.頸部伸展:右手抓握椅子,以維持身體水平,左手按住右耳上方附近,將頭向左側拉,感覺右側肩頸處有緊繃感即可,停10秒,做10次後換邊做。

2.全身伸展:雙手十指交扣,掌心朝上,手肘打直,向上伸展。身體緩緩彎向左側,停10秒,感覺右側腋下至側腰有緊繃感即可,停10秒,做10次後換邊做。

3.腿部肌肉強化運動:左腳往後伸,右腳膝關節彎曲,如同弓箭步,身體挺直重心微向前移的同時,抬高雙手並保持左腳跟平貼地板不離地,停10秒,做10次後換腳做。

4.站姿訓練:身體貼牆站立,並保持頭、肩胛骨、臀部、腳跟、手掌同時貼牆,維持此姿勢下站立5分鐘。

 

舒緩酸痛小物有用嗎?

 

有沒有什麼「小物」,可以舒緩肌肉酸痛不適?李昌翰建議,患者藉由熱敷、適度按摩,有助於肌肉放鬆。以下3種小物可以幫忙:

 

1.熱敷包:有助於放鬆肌肉。若出門在外,準備一些暖暖包也可以暫時替代,較為方便。

2.低週波治療器:或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將電流利用患者皮膚上的黏貼電極傳到患者體內進行刺激。使用適當的電流參數(如電流強度、頻率、脈衝時間、波型等)時,輸入體內的電流會對神經系統進行刺激,達到肌肉放鬆、酸痛舒緩及減輕不適症狀的效果。建議使用前應向物理治療師詢問相關參數後,由物理治療師指導電極片放置位置後使用。

3.網球:網球的大小剛好可以一手掌握,軟硬度亦適中,用來按壓酸痛部位很適合。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8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