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ARTICLE AREA
更多分類 你是真的肥胖嗎?
瀏覽人次:32463 返回列表

在確知自己BMI值真的超標後,為了健康甩肉減脂就是必要的,為了事半功倍,還應先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肥胖類型。
文/王淺淺
三個妙齡身材適中的女性好友聚在一起聊天,A說:「哎呀!我最近真的胖了!」(其身形看起來還是很勻稱)。B說:「妳還算可以吧,妳看妳看我肚子上的肥油」(其實她的小腹根本就很平坦)。C:「你們兩個不要再比了,真正的胖子還在吃呢!」(正吃著生菜沙拉的小姐,只差沒去選比基尼正妹)。受到報章媒體「瘦才是美」的價值觀影響,民眾大多認為「美容體重」才是所謂「剛剛好」的標準,街上隨機抽問民眾心目中理想體重是多少?得到的答案永遠是:「愈瘦愈好!」
就以類似上述例子,我們常常可以在朋友對話間聽到,明明已經瘦得很好看的人,卻猛喊自己胖,但數字會說話,根據一項北醫提供的調查統計更發現,有高於7成2正常體態女性自覺太胖!到底這胖瘦之間有沒有判定標準呢?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表示,主要還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在19、20之間最佳。
以BMI值判斷胖瘦
蕭敦仁進一步說明,所謂BMI值就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亞洲與西方國家的BMI標準仍有差異。根據衛生署的標準,BMI在18.5到23或24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超過27即屬肥胖,而小於18.5則是過輕,但是這並不是單一標準,還必須視個人年齡及身體狀態而調整改變,例如生產過後的女性,就不能以這標準計算,25歲以上BMI值也可以放寬些,以22、23歲的人最適合,40歲以上則約在24左右。
用這樣的BMI標準來觀察現在當紅的偶像或名模,其實通通不合格!
蕭敦仁提醒,太胖容易有心血管方面疾病,造成的健康危害風險上升,過度減重則又擔心有厭食狀況的疑慮,過分「瘦就是好」到極致,甚至像烏拉圭名模姊妹罹患厭食症就糟糕了。
釐清肥胖的類型
在確知自己BMI值真的超標後,為了健康甩肉減脂就是必要的,為了事半功倍,還應先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肥胖類型。蕭敦仁說明,通常脂肪存在的地方有兩個,一在皮下部位,另一則在內臟週圍,簡單來說,「摸得到」的贅肉就是皮下脂肪,而若生活習慣不健康,使肝臟無法代謝脂肪,就會造成內臟脂肪的增加。
◎皮下脂肪:皮下脂肪的理想厚度是不要超過2公分。脂肪厚度會隨年齡而變化,如青春期的孩子活動量大,較易都是皮下脂肪的產生,脂肪堆積在皮下會使得人看起來比較「大隻」,簡單的方法透過兩根手指頭,就可測得自己是不是屬於這類型肥胖。試著捏一下大腿、腰或小腹等,容易堆積皮下脂肪的部位,若就像吃炸豬排一樣出現「肥厚腰內肉」,那就表示你已屬於其中成員。
◎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原本就具有穩定、保護內臟功能,但厚度建議不要超過5公分,否則就會變成危險脂肪。成年人運動量少,根據統計,脂肪的確較易囤積在內臟週圍,除非透過儀器檢測,或腹部超音波檢查,一般人在還沒嚴重到出現不適症狀前,是不太容易知道內臟脂肪已超標。
從裡到外都要瘦
還好,不管你是「皮下脂肪胖胖人」或「內臟脂肪胖胖人」,都可藉由多運動達到消除脂肪的目的。人體要將身體1公斤重量趕出體外,大約要消耗7700大卡熱量,通常皮下脂肪週轉率小,簡單來說,人體先消除的一定是大部分的內臟脂肪,然後才是皮下脂肪,因此,皮下脂肪較易增加,卻比較不好減去。
蕭敦仁指出,健康的減重概念強調要減去的是內臟脂肪,因為這才是健康最大殺手,千萬不能只是在意減去體重計上的數字多寡,只有真正減掉脂肪,才算是真正減重。因此,強調只要配合持之以恆的運動去除內臟脂肪,傷腦筋的皮下脂肪也會被消滅,希望每人都能當個從裡到外的「真瘦子」!
隱藏版胖子,健康危機大增
蕭敦仁說,皮下脂肪堆積太多的人,因常都是胖胖一族,很容易從身形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需要調整,常會藉運動或按摩等外力,消除脂肪堆積,因此,較無生病危機;但內臟脂肪肥厚者,有些人是中廣身材,也有不少人是「隱藏版的胖子」。
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假瘦子」,體重可能還算標準甚至偏瘦,但血脂肪或膽固醇卻超標到嚇人,這些內臟脂肪過厚的人,因生活習慣不健康,產生身體代謝紊亂,也可能伴隨有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症的潛在危險,不得不慎!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