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台灣白內障手術件數突破38萬件,成為全台最常見的眼科手術。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與生活品質提升,越來越多患者選擇提前接受白內障手術,並搭配進階人工水晶體,改善老花與散光問題。
白內障不只是「眼睛老化」那麼簡單
白內障是眼睛內透明水晶體因年齡增長、紫外線曝曬、糖尿病或藥物等因素逐漸混濁,造成視力模糊、畏光及夜間視力差。病情進展會影響駕駛、閱讀及日常生活。過去多數患者常等視力幾乎喪失才就醫,現在觀念轉變,越來越多人在生活受影響前即積極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白內障屬退化性疾病,不具急迫性,除非病情嚴重或增加青光眼風險,否則不會急促建議手術。
手術安全快速,視力迅速回復
現代白內障多採用「超音波乳化術」,微創將混濁水晶體乳化吸出,並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約半小時完成,無需住院,術後一週內視力多可恢復,併發症機率低,復原快。
葉師榕指出,過去誤解需等待白內障「成熟」才能開刀,是因傳統大切口手術恢復時間長、感染風險高所致。現今微創技術已成主流。若想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可選擇自費飛秒雷射輔助手術,利用電腦導航與精密雷射取代手術刀,優點包括減少風險、切口更精準,有助於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的精確定位。
健保與自費人工水晶體差異
葉師榕說明,健保提供的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適合基本視力需求,夜視與立體感較弱,適合預算有限或用眼需求單純者。
自費高階人工水晶體則滿足更高視覺需求,包括不戴眼鏡看遠近、散光矯正等。常見類型包括:
*非球面單焦點水晶體:提供優異遠距或近距視覺,夜間視力較佳。
*多焦點水晶體:遠、中、近距離都清晰,減少戴眼鏡需求。
*延伸焦段水晶體:視覺過渡更自然,降低眩光現象。
*散光矯正水晶體:矯正角膜散光,也有合併多焦點或延伸焦段款。
醫師提醒:視覺需求因人而異,選擇需個人化評估
葉師榕建議,人工水晶體無標準答案,需依個人視力狀況、用眼習慣及預算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各種水晶體優缺點,做出最合適決定,才能真正重拾清晰視界,享受高品質生活。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白內障初期無感!營養師激推「6種營養素」預防、延緩發病 看東西霧霧的是警訊
.美驗光協會揭「年輕化白內障5前兆」! 暴露紫外線、愛喝酒者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