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一目了然的母胎世界>(山谷文教出版)
大部份能從事一般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的醫師或技術員,對於胎兒心臟的評估程度大約都只能做「應該沒有明顯的毛病」或是「有看出大概有點問題、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胎兒的預後大概是怎樣」等等。
嘉義基督教醫院產科主任王培中表示,至於「確定」是什麼樣的診斷、寶寶到底結局如何,絕大部份都只有到胎兒出生之後由小兒科心臟專科醫師檢查,甚至是小兒心臟外科醫師開完刀之後才能完全肯定。
王醫師的臨床小叮嚀
1.胎兒心臟的產前超音波檢查,可能是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難度門檻最高的部份,對於操作者的能力和超音波儀器等級都有非常多的要求,檢查時的「四大盲點」以及心臟表現的「四重動態」更在在反映了這項操作的難度。但是產前的心臟超音波檢查之「四腔圖」(黃金十字)和「大血管交叉圖」(黃金交叉)並不會太困難,一般醫院診所的婦產科醫師都能執行。
2.心室中隔缺損的構造非常小,很難在產前明確地診斷,但出生後不太會被小兒科漏掉;而胎兒特有的心臟構造,在出生之後沒有迅速轉換所造成的情況,當然不可能在產前診斷出來。這兩者合起來在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異常中佔了將近一半!這些我們「無能為力」的先天性心臟病,常常會成為新生兒父母和接生醫師的摩擦,大家在醫病溝通時可以多多留意。
3.胎兒的心臟異常表現多樣化,因此每位個案的預後、出生之後的照顧和處理方式,甚至手術方法和手術後的健康狀態都有很多變數,醫護人員都只能盡力而為。臨床上我們有時會遇到準爸媽鑽牛角尖,希望產檢醫師「打包票」、保證這個小孩將來會健康,才考慮要留下寶寶;期待這種答案的準爸媽大概只有中止妊娠一途,因為任何一位專業負責任的醫師,都不可能這樣回答您。
當然,如果要留下寶寶,一定要先排除染色體及基因晶片異常的可能性,尤其基因晶片在心臟異常的診斷中更顯重要,有一些惡名昭彰的微片段缺失(例如「狄喬治症」)經常合併先天性心臟異常,而這種情況在傳統羊水檢查的報告上會是「完全正常」。
4.近年來台灣社會民智已開,再加上現代醫學的進步,還有全民健保的普及(先天性異常兒是重大傷病,負擔更進一步減輕),對於產前診斷的先天性心臟病胎兒,準爸媽選擇終止妊娠的情況似乎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一些教學醫院累積了足夠的個案經驗,已經繳出世界一流的成績,許多病兒經過手術矯正後,都能達到不錯的預後,生活品質與一般人相近。真的可以考慮給這些小天使們一個機會,畢竟,中止妊娠就是零。
延伸閱讀:
。孕婦確診會影響胎兒嗎?發燒怎辦? 「照護重點、三要二遠離」原則一次看
。胎兒心臟有無異常,懷孕的這個時期就可發現,早治療早安心並降低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