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全球疾病負擔有5.1%是由酒精引起,酒精造成之死亡與失能常在生命的早期即發生,對於20-39歲的成人來說,酒精佔死亡整體原因的13.5%;甚者,對於15-24歲青少年族群,酒精更是死亡與失能的頭號因子。
目前所有的科學報告指出,六十餘種疾病和飲酒呈因果關係,換言之,沒有因就沒有果,沒有飲酒問題,這些疾病就不會上身;不論從任何數據或指標,飲酒帶來的危害遠高於非法物質(或毒品)所帶來的傷害。
高飲酒量 壽命減損較一般人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說,研究資料顯示,有一小群高飲酒量個案,每日飲酒100克(男性)或60克(女性)以上者,或稱狂飲者,其壽命比一般人減損25到31年;大約是十瓶(男性)或六瓶(女性)330 cc的啤酒。
然而,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尋求治療,而其尋求治療的年紀大約是在已經發生酒癮的十年之後,大多在此時酒精已造成對身體許多傷害,如肝病變、胰臟炎、外傷、記憶力退化、失眠、憂鬱、外傷、自傷或傷人,治療成效就會大幅下降。
酒癮分3階段 為腦部生理機轉病變現象
目前文獻指出,酒癮是一個腦部生理機轉病變的現象,臨床症狀上大約分成三個階段演變:
第一個階段是大量飲酒期:這個階段會開始出現酒醉的經驗,主要是腦中基底核相關廻路機能失調。
第二階段是出現戒斷現象(如不安、失眠、手抖等)以及負面情緒(如憂鬱或焦慮):在這個階段,飲酒經常是為了可以暫時放鬆或減輕憂鬱,或是助眠,涉及的神經廻路為杏仁核延伸區。
第三階段是渴求感與認知功能(如記憶力)下降,經常在情緒變化時出現渴求感,比如疲倦、煩躁、或有壓力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壓力感受也會開始過度敏感,尋常無害之壓力,個案卻常感到「壓力很大」,這個時候涉及的腦區,已經擴及到前額葉了,因為這個腦區負責判斷、控制、規劃、與折衝,此時酒癮者會傾向否認或合理化自己飲酒問題,典型的自我描述是「我只不過多喝了一點」、「我又不是停不下來」以及「沒喝酒很無聊」。
藥物治療可降低酒癮 生活調整是關鍵
黃名琪表示,針對這些科學上的理解,目前有一些藥物可以降低飲酒行為,減輕渴求感,從而改善睡眠、精神、與情緒,降低很多自殺與暴力問題;但藥物之外,生活上之調整修正,也不可忽略,畢竟解鈴人終需繫鈴人。
延伸閱讀:
·一半台人喝酒會臉紅! 醫警告「酒精不耐症警訊」:罹癌率增
·一瓶330ml罐裝啤酒等於半碗白飯! 喝多會變胖,3健康危機不輸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