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遠離「油」害!健康吃好油
字體
發佈日期:2017/12/27
瀏覽人次:28333 返回列表

 

在正常的提煉與精萃加工的過程中,一般植物性油品都應該是均勻清澈,無懸浮雜質,就像吃白肉配白酒、吃紅肉配紅酒的道理,什麼料理方式搭配什麼油,其實也應該有所區隔,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表示,選購油品前應該先對油品標示及成分有基本了解,才能挑選出自己「適合」的油。嚴格來說,沒有好油與壞油之分,只有用法對與錯之別。

 

看包裝標示挑油

依現行法規規範,若瓶裝成分中單一油品含量達50%以上,則可以採用單一油品名稱為標示。舉例來說,若商品成分內容有橄欖油及大豆油者,或是橄欖油及芥花油者,只要油品內橄欖油含量超過50%,即可以用「橄欖油」命名。

 

若為百分之百的單一油品,則商品標示上會明確註明100%字樣,以做為市場區隔。市售橄欖油較常以初榨、冷壓、第一道萃取等名稱呈現,主要是強調商品仍保有橄欖的天然成分,有助於品項的提升,聰明的消費者仍應以產品標示為選購參考。

 

但若有兩種以上油品的話,例如成分包含橄欖油、葵花油、椰子油,若商品標示為「橄欖葵花油」,則表示橄欖油、葵花油含量分別占了超過30%以上。

另外,常見的「調和油」也是市面上販售較多的油品,調合油是由各項不同的油脂依不同比例調配而成,通常含有三、四種成分,在標示上會依油脂含量多寡而依序排列,在商品包裝上則不得以油脂名稱命名,而多以品牌為命名方式,例如XX調和油。

 

搞懂油脂分類

油脂分類可依「來源」及「脂肪酸組成」兩大類方式區分。以來源分類,可分為植物油與動物油,植物油包括:橄欖油、葵花油、棕櫚油、椰子油等;動物油包括:豬油、牛油、雞油等。

 

以脂肪酸組成,可區分為飽和脂肪酸(SFA)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化學結構式為無碳雙鍵,多以固態呈現,穩定性高且不易因高溫而遭破壞裂解變質,一般以動物油為主,適合高溫料理時使用,植物油中的棕櫚油、椰子油、烤酥油等則是少數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植物油,一般常用於麵包及烘焙食品,例如奶酥麵包、可頌類、千層派等,大都是使用這樣的油脂。大多數植物油為不飽和脂肪酸,常用於烹調用油,但發煙點低,為避免裂解變質,較不建議高溫油炸。

 

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一個碳雙鍵,可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LDL)並提升好的膽固醇(HDL),對心臟血管的保護力較高,包括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芥花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為大於或等於2個碳雙鍵,雖會降低體內壞膽固醇,但也會使好的膽固醇下降,一般較常做為煎炒料理使用,包括沙拉油、葵花油等。

 

每天油脂攝取37茶匙

選購油品之後,下一步就是「正確用油」。依衛生福利部2011年「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油脂攝取量為37茶匙(每茶匙約5公克),另堅果種子類建議為1份,而美國20152020年新版「健康飲食指南」中也提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以不超過總熱量的10%為限,少吃奶油、肥肉及速食食物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建議以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及堅果類作為油脂的主要來源。

 

蔡一賢表示,食用油在料理上不可或缺,然而食物本身存在的油脂也不可忽略,且因外食人口眾多,油脂攝取高於40%的人其實不少,以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牛肉、豬肉類這些飽和脂肪酸相對較高的肉品攝取量較多,在料理上就不應再使用飽和脂肪酸高的豬油加以烹調,建議以植物油進行料理。

 

家禽類的皮也因為富含油脂,料理時可用不沾鍋先煎帶皮那一面,逼出皮內的油脂之後再翻面煎,利用「取油用油」的方式,減少額外的油脂攝取量。煮完的肉湯,可以待涼後放進冰箱,將上層凝固的動物性油脂撈掉後再加熱飲用,不僅可以減少湯內油脂含量,營養價值與鮮美口感也不會改變。

 

留意發煙點

炸物的口感與美味,讓人忍不住大啖幾口,蔡一賢也提醒,不同油品的發煙點不盡相同,花生油約為160℃、橄欖油190℃、葵花油大約210℃、精製豬油則約可達220℃,發煙點越低者越不宜用來高溫油炸,否則好油也變壞油了。

 

目前市售不少品項油品,在包裝上會註明發煙點,可做為選購與料理時的參考,若有不同的料理需求,應該避免「一油到底」,才能養成正確用油的好習慣。

 

少用油才是王道

即便選對了油,多用也無妨嗎?蔡一賢表示,使用植物油或動物油都要留意「減量使用」的問題。素食者一般使用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性油脂,仍要留意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在料理過程中,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與風味,常常會多加一道「過油定型」再淋上醬料的手續,這種做法會導致食物在料理過程中吸收了多餘的油脂。

 

愛吃肉或外食比例高者,平常攝取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已過高,若能以多蒸煮、少快炒、烤箱代替油炸,都能讓飲食分配問題獲得改善。

 

一般生活中也要養成檢查營養標示的習慣,舉例來說,240c.c.全脂奶會有10公克的油脂,若低脂奶則在4公克左右,但每一家配方與乳品來源也不同,購買時要記得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一份是多少公克,而產品是含有幾份,才能有效控制每日油脂攝取量。此外,居家料理的油品,可採用小包裝或分裝至小開口的瓶子裝盛,使用時也可以達到減量的目的。

 

注意油品的保存方式

油品不需冰箱保鮮,若能小包裝購買較能保持新鮮度,但為了避免油品變質,應阻絕光源並遠離高溫,以減少油品裂解問題。

 

油品存放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原則:

避免放在日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避免放在爐火旁。

油炸食物後的油品,若想要再利用炒菜或做其他料理時,要先濾除雜質,並且盡快使用完畢。

減少油炸的頻率,油炸過的舊油摻雜新油使用,會增加新油的裂變機會。假設原油品在200℃時,經過10分鐘會開始裂變,新油加舊油的使用結果可能5分鐘就會產生同樣的裂變結果。

 

此外,多餘的油品若無法回收,一般家庭較常跟著廚餘一起丟棄,為了減少油品直接排入下水道後的環境污染,帶油的餐具可先用紙巾擦拭,再以熱水清洗,去油力會高一些。

 

怎麼知道油好不好?

隨著外食人口越來越多,餐廳小吃林立,掌握選油用油的關鍵外,還要懂得如何觀察外食的油品優劣,若想要購買炸雞排、臭豆腐、炸油條解解饞,可要多注意那鍋油的顏色是否變深?是否濃稠度過高?是否高達一半的油鍋都有冒泡且不易破裂的現象?如果皆是的話,這代表油品裂變程度已十分嚴重。

 

油脂是每日必須攝取的營養素之一,每公克的油脂量可以產出9大卡熱量,正確且少量的用油雖是目標與原則,但蔡一賢也提醒,別忘了依實際身材或工作消耗度來計算油脂攝取的建議量,才能達到平衡。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2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