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雅芯
血液透析洗血管,腹膜透析洗肚子……,台灣洗腎人口在2016年超過8萬人,慢性腎病患者更超過200萬人,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暨腎臟科專任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這些病患必須採取「腎臟替代療法」來代替腎臟的工作,然而因為換腎機會難求,絕大多數人必須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中擇一治療。
3成洗腎患者有憂鬱症
血液透析者必須每週來醫院報到2~3次,標準治療約每44、44、
雖然洗腎技術很進步,讓病患得以延續生命,但有許多腎友卻選擇躲回家中,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接受洗腎治療的病患中,有20~40%會罹患憂鬱症,台灣也有33%的比例,失眠的人則更高達85%。
姜至剛認為,洗腎病友時常感到憂鬱的主因是生活型態的改變,因為不論是選擇哪一種透析方式,對病友來說都相當耗時,不僅如此,連進食都可能讓病情有所起伏,像是水分攝取過多,會增加心臟的負荷,高磷、高鉀的食物易有「骨病變」、「高血鉀」等問題,病患會覺得生活很不方便。
「洗」出好心情4方法
然而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有人很快就接受洗腎的事實,有些人卻依然埋怨、擔憂,所以,當病患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降低、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沈默寡言、退縮、容易煩躁或易怒等,就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姜至剛提醒,病患的心理問題往往是致命關鍵,尿毒症雖然是一件不幸的事,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其他器官衰竭的人,很少能夠長期存活且保有不錯的生活品質。首位拿到博士學位的洗腎病患──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林文源教授,曾經在訪談過程中說:「洗腎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洗腎。」事實上,尿毒症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生活的起點,姜至剛說:「學會認清事實、接受改變這個課題,病友與親友都要認真做完它。」他進一步建議如下:
❶飲食:洗腎病友的飲食雖然有種種限制,但也不是所有食物都不能吃,掌握「天然食材」、「適量喝水」、「勿低鈉鹽」最基本的3大原則,多和醫師、營養師溝通,依舊仍能夠享受美食。
❷運動:一般而言,長期透析的病友大多有肌肉萎縮的情形,平日應該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把握「漸進量力」原則,從最簡單的做起,如散步、爬樓梯、空中腳踏車等,再慢慢增加強度到快走、游泳、騎單車等等,都有助於強化骨骼、肌群,就好像蓋房子一般要先鞏固地基,以免跌倒造成骨折,增加死亡風險。一般而言,運動的次數越多、效果越好,每週3次的運動,有助於改善疲勞、心臟機能、睡眠品質等。
❸旅遊:
◆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
◆電話:(02)2562-2062
◆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
◆電話:(02)8667-5478
他們都有免費提供歐美國家、中國(各大城市)及東南亞國家(各大城市)的洗腎中心資料及諮詢,病友依舊可以放心出國遊玩。
至於病友在國外洗腎,回台是否可以申請洗腎費用?姜至剛說:「是可以的,一次血液透析補助約4,100元。」新透析病友最好等到病情穩定後(約7、8個月之後),並了解洗腎的過程後再出國旅行,第一次的遠遊不妨先從國內旅遊開始。
❹病友團體:參與團體生活尋求認同感,病友之間也可以互相扶持。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於2016年6月成立「腎利知音合唱團」,姜至剛指著牆上的照片表示:「我們去年年底才進行成果發表會,腎友可透過音樂減少負面情緒,目前也持續招募團員,病友可至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電話:(02)2517-4905)詢問。」
除了尋求宗教信仰的寄託,培養嗜好(如唱歌、下棋、書法、繪畫等),甚至學習新樂器、做義工、參與社區大學,都可以讓煩悶生活增添趣味,預防憂鬱上身。
姜至剛提醒,當病友不來醫院,就表示接受治療的動力在下降,血液透析4小時,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除了醫護人員的鼓勵外,親友的關心、支持、陪伴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