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避免酸麻痛時怎麼做
字體
瀏覽人次:40485 返回列表

酸麻痛的發生,往往和長期不正確的姿勢、過度使用或脊椎病變,致使神經受到壓迫脫不了關係。若是上肢出現酸麻或無力感,常和頸椎病變或肩膀、手肘半脫位相關;下肢酸脹麻木,則多半和腰椎病變或肌肉筋膜僵緊所致,也有可能是外力衝撞後的結果。

 

〈良方1〉針灸、熱療等5種治療

排除了少數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因末梢神經病變,造成酸麻不適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指出,上肢的酸麻痛,常好發於忙碌的上班族或家庭主婦身上。雖然上班族整天只是坐辦公桌,但姿勢的不正確,像是低頭滑手機、仰頭看電腦、打鍵盤的雙手懸空無靠、坐椅位置高低不恰當,還有懶人一族躺著看電視、枕頭墊太高等,都是頸椎受到破壞變形,造成神經受到壓迫的主因。家庭主婦過度使用同一姿勢從事家務或施力過當,使得肩、肘的半脫位,進而使軟組織過度緊張,也是酸麻痛症狀好發的族群。

 

而下肢的酸麻痛,則常見發生在過度操累的重勞力工作者身上,他們常因不斷彎腰負重、搬東西,缺乏足夠的休息,身體局部過度使用的結果,易致使腰椎磨損、下肢的肌肉筋膜僵緊,出現酸麻痛。

 

除非是少數因外傷急性治療,或神經受到嚴重卡住壓到造成整天僵麻痛,需要藉由手術處理,否則自然退化或姿勢不良導致的酸麻痛,過程都是漸進性的,通常中西醫都會採取保守治療,不論是運用牽引、推拿、針灸或熱療、復健等,均以物理性外治法治療為主。而若只能一時緩解不適,通常已經牽涉到人體內部循環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問題,需要搭配中藥等化學性的內治法,改善軀體內的功能性疾患,才能從根本治療,否則容易又會再度復發且逐步惡化。

 

〈良方

2〉初期症狀,就醫鑑別診斷

其實,當出現酸麻痛的疾病症狀初期,這個病理狀態多半還是具有可逆性的,為預防日後快速惡化,當發現有一點小麻症狀出現時,孫茂峰建議,應先找醫師鑑別診斷,也可運用現代醫學發達的影像醫學,找出病灶位置所在,看看是否長骨刺或有其他脊椎病變。

 

常見的頸第八神經根壓迫,造成患者四、五手指麻,但有些人只有無名指一半會麻,不完全符合頸神經根壓迫症狀;其次,若是頸椎錯位壓迫,患者會有從頸肩往下、往手臂酸麻脹痛的感覺,而不會只有手指不適;肩頸僵緊者的尺神經壓迫也很有可能一起伴隨出現,但壓迫是位於手肘下臂或是腕部尺側,則需要再檢測。

 

〈良方3〉遠離酸麻痛!

掌握正確坐姿、多運動4要點

中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會根據症狀做治療,並找出患者因不同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性質,造成的暫時性或職業性損害,從而校正姿勢與調整其生活作息或工作勞動出力方式,來改善症狀。

 

好的姿勢很重要,像是辦公桌椅高度可以調整,將過矮的電腦螢幕墊高,手機或平板加個架子,避免經常低頭俯視,甚至有時候在工作室工作,可將電腦架高,以站立姿勢使用電腦;雙手肘下方要有支撐,打鍵盤不可懸空;座椅高度宜調整,讓雙腳踏地可維持90度垂直,背部應加靠墊使上半身挺直。

 

平時宜多活動,運用陰陽相對的概念,一方面工作可能會受到催殘,但另方面則藉運動彌補回來。建議可試做八段錦等外練功法,甚至只是每天早上做10分鐘小學生的體操運動,或是走路,對於校正不良姿勢都有幫助。

 

有效益的活動,可從事如八段錦中的「五勞七傷往後瞧」這一段動作,透過呼氣、吸氣、墊腳尖,頭分別轉往左右兩側邊向後看的伸展,讓頸部酸痛獲得緩解,平時低頭滑手機窩著內縮的胸大肌、胸小肌、提肩胛肌,得以開闊伸展;而小學生體操運動中簡單的擴胸運動,雖然不能像八段錦的動作能兼顧頸部,至少也能拓開胸懷。

 

真的無時間者,可以執行最基本的運動,每天白天利用空氣品質好時,運動式走路15分鐘,而非背東西、拿東西的勞動式走路,要走到會微微發汗,才能平衡體內陰陽離子,疏通氣血。

 

〈良方4〉泡手與泡腳,改善末梢血液循環

睡前泡手、泡腳,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也是減緩酸麻痛的方法之一,四肢是距人體中心最遠端的末梢,心臟要將血液打到最遠端比較困難,讓手腳透過外來溫度幫助末梢血管擴張,可被動使血液流動將養分輸送過去,即使沒有感到手腳酸麻,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提前鍛練,但需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足部保暖尤其重要,年長者或可在家穿襪子、睡覺時使用電毯等等。

 

泡手、泡腳過程中,盡量保持水溫恆定,可先在水中泡熱使血管放鬆擴張,再抽出來接觸冷空氣使血管收縮,反覆幾次,以鍛練小血管的血管壁;坊間有些具保溫作用的泡腳機,腳底還有按摩滾輪,也有助於改善末梢血循。此外,藉由能行氣活血的藥材(可沖泡)像是威靈仙、桑枝、桂枝等,或在中醫師辨證論治診斷下,服用湯方如疏經活血湯、獨活寄生湯,也能幫助身體末梢血液循環比較順暢。

 

按摩5穴位緩解酸麻痛

 頸椎特定的穴位,經過推拿按摩使軟組織放鬆後,頸關節的酸麻疼痛即可獲得舒緩,肩頸與整個上肢的不適感會有所改善。相關穴位如下:

 

風池穴:位於頸項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即頭顱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左右雙邊皆有穴位。

 

肩井穴:兩側肩上,以手拼攏,食指靠頸,中指尖到達之處。

 

天柱穴:在後頭骨正下方凹處,沿著頭部後方髮根頸部,兩塊大肌肉(斜方肌)的外側凹陷處。

 

大椎穴:位於頸背後方正中,為單一穴位,當頭部略前傾時,頸部與背部交界處可摸到凸出的最高點是第7頸椎,其下方凹陷處即為此穴位置。

 

百會穴:以眉間中心線為縱軸、兩耳尖連線為橫軸,兩線交會處。肩頸酸痛時,更可搭配用吹風機吹拂頭頂中央,也是一種方式。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