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血尿,是怎麼了?
字體
發佈日期:2018/05/17
瀏覽人次:54490 返回列表


文/郭敏政

 

很多人有血尿,第一反應就是很擔心是「癌症嗎?」事實上,經確診罹癌的比例並不高,絕大部分都是身體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警訊,但是,如果輕忽了血尿的示警,日後恐將失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尿是泌尿系統很常見的症狀,在泌尿科門診病患中,10人至少會有1人有血尿現象。振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景偉說,所謂「血尿」,顧名思義就是尿中有帶血,但除了肉眼可見的血尿外,不少清澈的尿液經過實驗室顯微鏡檢測,如果被驗出超過3~5個紅血球(>3-5HPF),即可確診有血尿,也就是「顯微性血尿」。

 

疼痛性血尿,常見泌尿道感染或結石

血尿的表現方式,除了尿液顏色外,還分成疼痛性和無痛性血尿兩種,其中無痛性血尿較容易有隱藏性疾病,例如腫瘤;疼痛性血尿則多半是泌尿道感染或結石引起的,像是輸尿管結石阻塞會引發疼痛性血尿等。

 

從血尿尿出方式,可做為醫師診斷引起血尿病因的重要依據。楊景偉表示,如果一開始小便就出現血尿,大多與前段尿道疾病有關,包括尿路結石或發炎;若是尿到最後幾滴才出現血尿,則與後段尿道疾病有關,像膀胱三角或攝護腺的毛病;如果是全段血尿,可能與上泌尿道、膀胱、腎藏方面疾病有關。

 

在確定血尿之前,醫師還會經由詢問病人生活、飲食、用藥模式等問題,將暫時性血尿或假性血尿這類非真正血尿病症剔除。楊景偉指出,在一般診所常會使用試紙進行尿液潛血檢測,常會驗出血尿,但「偽陽性」血尿的比例會偏高;而女性經期過後或是年輕人劇烈運動後,像騎腳踏車、打籃球等,在運動中很容易遭外力撞擊,也常會有「暫時性」血尿出現,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血尿,卻很容易引起驚慌。

 

吃了食用色素的食物或服用藥物,則容易發生「假性血尿」。食用色素像藍莓、櫻桃、火龍果等莓漿果類,在吃下肚後,尿液就容易變深、變紅;藥物方面,例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些感染症的用藥如抗結核病的藥、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長期服用藥物,或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部分藥物等,也都會讓尿液變深、變紅,往往被誤認是血尿。

 

感染症狀:血尿、頻尿、小便疼痛、有灼熱感

真正的血尿,是身體泌尿系統不正常的出血,可能來自於腎臟、腎盂、輸尿管、膀胱、攝護腺、尿道等出了問題,血尿常見發生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和尿路腫瘤。

 

楊景偉說,年輕族群比較偏向泌尿道感染、結石的可能,老年人的血尿除了感染,也要考慮可能有腫瘤問題。有嚴重肝腎疾病及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病人,則要懷疑因凝血功能異常而產生的血尿。少見的血尿應要考慮腎血管病變或是腎絲球腎炎,可以透過血管攝影和腎臟切片診斷出來。即使是如此,仍然約有2成的血尿是找不出原因的。

 

泌尿道感染常以血尿來表現,常見的感染發炎包括腎盂腎炎、攝護腺炎、膀胱炎、尿道炎、陰道炎、間質性膀胱炎或是K他命引起的泌尿道發炎等。泌尿道感染最容易從驗尿結果診斷出來,如果驗尿中發現大於5個白血球(>5HPF),通常就是感染,最典型症狀是頻尿、尿急、小便疼痛、有灼熱感,以年輕女性與老年人患者居多,若不就診服藥治療,會造成細菌持續感染而傷到膀胱黏膜,進而出現血尿。其實,只要盡速就醫,服用抗生素治療,多喝水,很快就能治癒。

 

憋尿、喝水不足,女性常發生尿道炎

泌尿道感染發炎對女性的傷害很大,也易引發其他病症,常見女性陰道炎往往是憋尿導致的,加上喝水不足,排尿次數減少,就很容易發生陰道炎。一旦輕忽,就可能引起其他泌尿系統如尿道、膀胱、腎臟的發炎,症狀先從陰道分泌白帶量變多、變臭開始,逐漸變成小便產生燒灼感、頻尿、夜尿、下腹疼痛、嘔吐、排尿困難和血尿,常伴隨尿道炎發生,進而傷及腎臟,造成腎功能減退,甚至出現尿毒,因此,及早治療陰道炎,會降低後續引發其他泌尿系統發炎的機會。

 

攝護腺炎則是50歲以下男性常見的病症之一,臨床上容易被忽略,除了會有尿急和頻尿、解尿不乾淨症狀外,還會有會陰部疼痛、性功能失調,嚴重者合併發燒及血尿。

 

急性腰痛、腹痛、血尿,結石在作怪!

每年夏天結石容易發作,因高溫炎熱、尿量相對減少,尿液濃度增高,容易結晶變成結石。男性結石發生率是女性的2~3倍,以30~50歲的中年男性為高危險群患者。

 

尿路結石也會有血尿及疼痛感,結石依其發生部位可以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等。腎結石大多無症狀,除非有感染情形發生;輸尿管結石以腰痛、腹痛或血尿方式表現;膀胱結石則會出現排尿疼痛、排尿困難和血尿等症狀;而排尿突然中斷、尿道疼痛併血尿,則是尿道結石的表徵。

 

一般而言,如果出現急性腰部酸痛或下腹絞痛、頻尿、尿急等症狀時,要懷疑是結石在作怪,楊景偉表示,透過X光檢查,大部分的結石都可以看得出來,就算X光下結石不明顯,也可以藉由超音波間接檢查有沒有腎水腫,就可以知道是否有結石阻塞。腎盂攝影及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更準確的結石定位。

 

泌尿系統腫瘤,也會有血尿?

泌尿系統的腫瘤,包括腎臟癌、攝護腺癌及泌尿上皮癌(含膀胱、輸尿管及腎盂泌尿上皮癌),其中泌尿上皮癌最常以血尿為表現。楊景偉說,經由影像學檢查、膀胱輸尿管內視鏡檢或是尿液細胞學檢查,可發現是否有癌細胞存在。大部分泌尿上皮癌病人會有無痛性血尿產生,若及早就醫,即可做根除性治療,治癒率高。

 

泌尿系統的癌症,是國人罹癌重要部位之一,男性以攝護腺癌為主,女性則以膀胱癌和腎臟癌較多。血尿都是罹癌的主要徵兆之一,而長期抽菸、年紀大、有家族史、服用中藥導致腎衰竭病人,或是長期暴露在某些化學染劑、皮革、橡膠、染色原料(如染髮)等工作環境中,都是泌尿上皮癌的危險因子,應定期於門診追蹤,以免延誤治療。

 

曾有一位職業美髮師,每天幫客人染髮,由於雙手整天接觸化學染髮劑,加上本身又習慣性抽菸,就醫時診斷罹患了膀胱癌,即便後來停止使用所有化學染髮劑,但是他的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整個泌尿系統還是陸續被摘除,影響之大,不可不慎。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40歲以後發生的機率逐漸增加,而隨著年齡越大,風險也越高,罹癌之初,會有尿急、頻尿、滴尿、遲尿等尿路不順及血尿現象,進而會出現陽痿、疼痛或是腎功能失常、尿毒的可能。

 

多喝水、少憋尿,預防結石、尿路感染上身

年輕族群常見泌尿道感染、結石的可能,根據統計分析,20歲以下年輕人最常見感染腎絲球腎炎;20~40歲女性常見泌尿道感染,男性結石機率高;40~60歲中年人比較常見的是結石,也開始有腫瘤問題產生;60歲以上男性則易罹患攝護腺癌,女性則要注意膀胱和腎臟腫瘤問題。

 

如何能避免血尿的發生,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應如何調整因應?楊景偉強調,多喝水,少憋尿,可減少尿路感染;預防結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充足水分(每天喝水2500c.c.~3000c.c.)、少鹽、少蛋白飲食。防癌方面,平時要多運動、多吃蔬果、少抽菸、減少接觸有機化學物質的環境,以及不吃來路不明的中藥。

 

對一位都沒有症狀的民眾來說,平常健康檢查的尿液檢測絕對要做,像無痛性血尿,很多都是員工體檢或無意中驗尿發現的,進而轉介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通常一泡尿30分鐘就會有結果。

 

若是曾經發生過血尿的人,還沒有找出病因的人,一定要持續進行追蹤檢查,因為在追蹤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其他問題。如果發現病因,就要對症治療,例如細菌感染只要服用抗生素即可治癒;若是結石,則需要飲食生活型態調整,並應定期泌尿科門診追蹤,必要時進行取石術或體外震波碎石術,千萬別輕忽血尿帶來的後遺症。髮,由於雙手整天接觸化學染髮劑,加上本身又習慣性抽菸,就醫時診斷罹患了膀胱癌,即便後來停止使用所有化學染髮劑,但是他的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整個泌尿系統還是陸續被摘除,影響之大,不可不慎。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40歲以後發生的機率逐漸增加,而隨著年齡越大,風險也越高,罹癌之初,會有尿急、頻尿、滴尿、遲尿等尿路不順及血尿現象,進而會出現陽痿、疼痛或是腎功能失常、尿毒的可能。

 

多喝水、少憋尿,預防結石、尿路感染上身

年輕族群常見泌尿道感染、結石的可能,根據統計分析,20歲以下年輕人最常見感染腎絲球腎炎;20~40歲女性常見泌尿道感染,男性結石機率高;40~60歲中年人比較常見的是結石,也開始有腫瘤問題產生;60歲以上男性則易罹患攝護腺癌,女性則要注意膀胱和腎臟腫瘤問題。

 

如何能避免血尿的發生,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應如何調整因應?楊景偉強調,多喝水,少憋尿,可減少尿路感染;預防結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充足水分(每天喝水2500c.c.~3000c.c.)、少鹽、少蛋白飲食。防癌方面,平時要多運動、多吃蔬果、少抽菸、減少接觸有機化學物質的環境,以及不吃來路不明的中藥。

 

對一位都沒有症狀的民眾來說,平常健康檢查的尿液檢測絕對要做,像無痛性血尿,很多都是員工體檢或無意中驗尿發現的,進而轉介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通常一泡尿30分鐘就會有結果。

 

若是曾經發生過血尿的人,還沒有找出病因的人,一定要持續進行追蹤檢查,因為在追蹤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其他問題。如果發現病因,就要對症治療,例如細菌感染只要服用抗生素即可治癒;若是結石,則需要飲食生活型態調整,並應定期泌尿科門診追蹤,必要時進行取石術或體外震波碎石術,千萬別輕忽血尿帶來的後遺症。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