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ARTICLE AREA
更多分類 我是基督徒,不拿香跪拜就是不孝?
瀏覽人次:35473 返回列表

現代社會信仰多元化,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常讓許多同住屋簷下的婆媳大戰一觸即發。
文/王忠芳
個案故事
張媽媽新近喪偶,結褵40幾年的老公突然走了,每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最近雖然剛完成老公的喪葬事宜,但新媳婦的表現卻讓她更加心寒。
去年剛嫁過來的新媳婦,從小信仰基督教,宗教教她不崇拜偶像、不要跪拜,當然也不拿香,因此,在張爸爸的道教告別式上,這位新媳婦表現得完全像個外人,所有親戚都在私下竊竊私語,說這媳婦不懂事,讓張媽媽更加傷心難過,逢人就抱怨: 「老伴死了,這嫁進來的媳婦,連最後一程,都不願好好送送他!」
媳婦心裡也委屈的直向老公抱怨:「我心裡一直虔誠祝禱天父能順利接引公公到天家,怎能說我不拿香跪拜,就說我不孝?」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讓同住屋簷下的婆媳大戰一觸即發!
<楊千里諮商師解析>
每個宗教有不同敬拜的方式,不一定以道教的方式敬拜,才叫做孝順,孝順應表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非在儀式上完全順從與配合。個案中的張媽媽需要了解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都是一神教,除了自己宗教認定的神,其他的神祇是不拿香拜拜的。所以,篤信基督教的媳婦不拜別的神祇,並不表示不孝順公公。
這時候張媽媽若期待媳婦硬是要跟著以道教的形式完成告別式,在媳婦心中會產生很大的衝突與抗拒,容易成為日後關係破裂的導火線。婆婆如果希望媳婦也可以紀念公公、表達晚輩孝心,除了容許讓媳婦免去某些尷尬的儀式外,也許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
尊重不同宗教信仰
例如婆婆可嘗試在公公的告別式中,合併媳婦的基督教方式共同紀念,比方說在每次做七法會時,另撥出一些時間給媳婦,讓她單獨虔誠為公公禱告,或在告別式時,讓媳婦邀請牧師來祝禱。這樣不僅讓媳婦以自己的虔誠信仰來表達孝心,也可讓基督教會友能夠前來表達對喪家的慰問。告別式中,除了有道教神祇仙尊的牽引,讓公公也同時獲得主聖靈的祝福,更有福報外,也讓告別式更隆重。
信仰基督教的媳婦也需做好心理建設,畢竟是嫁入夫家,對於長輩,尤其對於失去先生的婆婆,必須要再三體諒、尊敬與包容。告別式主要是表達對公公的思念與哀悼,主角是公公,當然就以公公熟悉的宗教儀式進行。若本身是基督徒,對於其他宗教的儀式或神祇,也不需以洪水猛獸視之,如果有些儀式不方便參加,必須要事先與家人取得溝通與諒解,例如可以折衷列隊在家屬的最後方,以所屬教會認同的方式(例如默禱不拿香、不跪拜)來表示對逝者的思念。
除了與家人積極溝通之外,孝順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主動要求參與服務工作,例如主動幫忙招待親友、倒水、帶位、準備飯食水果,甚至幫忙準備拜拜用的牲禮祭品……等等,這些都是基督徒可以達孝心的方式。切勿因為害怕敬而遠之,什麼都不碰也什麼都不幫忙,就失去孝順的真諦以及信仰愛家人的意義了。
先生學習當個溝通者
婆媳信仰不同,常引發家裡的世界大戰,甚至鬧到夫妻離婚,也是時有聽聞。在這個個案中,站在中間的老公如果要選邊站,企圖要說服另一邊,通常都會裡外不是人,不僅自己弄得焦頭爛額,也讓婆媳間的誤解更深。
老公要注意的是,除了傾聽、同理雙方的想法與感受外,為了最心愛的兩個女人(媽媽和太太),要學會處理不同意見的要領——兩種不同的意見,很可能有共同交集,找出共同交集並擴大共通點,才能減少衝突與對立。例如在父親的告別式中,媽媽與太太都想表達對父親的孝心與思念,要思考如何擴大這樣的共通點,而不是一直執著在儀式上打轉。擴大共通點,這樣才不會落入死胡同中,就如同以前的佛教徒必須吃全素,但近10年來因地制宜,佛教徒也可吃方便素,方便素並不與心中所信仰的正信佛教相互衝突。
婆媳雙方有不同意見時,可協助她們促進溝通,但千萬不要取代她們兩方的任一方,代替她向另一方溝通。可為彼此緩頰、安慰對方,但切忌不能成為傳聲筒。妻子若因信仰與母親的想法不一致,建議先生可聽聽母親和太太雙方的想法,協助彼此共同找出解決衝突的方式。很多時候,只要不執著在彼此衝突的那個點上,往往可以讓事情更加圓滿。
盡量溝通取得共識
談到衝突,一般會衝突的雙方通常都有「表面立場」與「深層需求」。以本案來說,婆媳間不愉快的原因,只是表面立場的儀式拜與不拜問題,如果在這個點上持續爭執,一定沒完沒了爆發衝突;如果再深層點看,其實雙方的深層需求,都是想好好紀念與緬懷逝去的長輩、表達孝心。因此,思考的點,應該放在「孝心與思念的傳達」,如果雙方能在孝心的表達這件事上達成共識,自然可以避開表面立場的信不信或拜不拜的衝突,從而得到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台灣盛行的幾大宗教,都在宣揚人性光明面,引導人盡孝惜福、去惡歸善。因此,在家人的信仰衝突上,要去除表面化的儀式衝突,必須更深刻的回歸這個人是否真的盡孝?如果這個新媳婦,完全不參與協助公公喪禮的繁文縟節(例如準備儀式需要的用品、聯絡親友治喪以及準備拜拜的食物等),完全置之於度外不聞不問,那她就很難表現出一個基督徒應有的行為,也很難讓家人感受到她是個好媳婦。
別讓信仰變成藉口
信仰會造就形塑其人格與行為,一般而言,有著虔誠信仰的人,通常喜歡幫助別人、勇於承擔責任、主動付出、努力營造美好的氣氛……等。其實,不同宗教信仰組合的家庭,就如同是兩個不同背景的個體相互結合,只是,宗教虔誠者心中有一把長期以來信服的準則,因此,兩個不同宗教的人結合,影響層面不只是拿香跪拜的儀式而已,有些家庭還牽涉到用錢觀、時間管理以及小孩教育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往往會形成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變成離婚的藉口。
嚴格來說,並不是信仰本身造成離異,而是雙方的溝通管道已經發生歧見,有一方已經關上溝通的大門,才會讓問題的積累愈來愈多,到最後,就將離婚的原因,往宗教的大帽子一推,形成無解的局面。
不管信仰是否相同,大部分夫妻彼此間也常因雞毛蒜皮的事情產生衝突,但夫妻關係良好者,懂得化解這些衝突與歧異。處理衝突與歧異的重點,在於不能執著於表面立場,而要去知道雙方的深層需求,當了解雙方的深層需求後,其實持續的溝通與討論,自然可以找到更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不同信仰常見的衝突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結合,除了宗教儀式上易產生衝突外,在金錢上的使用與時間上的分配上,也常會產生衝突,最常見的例子有下列兩種:
˙金錢上的使用,在1/10奉獻上有歧見:
通常信耶穌的一方認為奉獻1/10所得是理所當然之事,非信主的一方則相當不以為然。首先要幫夫妻看清雙方的需求是什麼?
解決方法:
大半家庭都需要有良好的儲蓄或還款(房貸等)計畫,而1/10奉獻只是表面立場的衝突而已,一旦雙方願意共同承擔家庭支出,共同規畫家庭財務計畫,1/10的奉獻就不再是爭執的焦點。其實,信主的一方奉獻的是自己薪水所得的1/10,只要自己每個月少買一些衣服或節省一些私人日常開銷,自然可以滿足信仰的需求,也不會阻礙家庭共同的儲蓄計畫。
對於非信主的另一方而言,只要這筆錢不妨礙家庭的開銷支出與存款計畫,其實大可將這筆1/10奉獻,當作是配偶固定的行善支出,這樣就能減少夫妻間的「錢事」糾紛。
˙時間上的衝突,星期天該上教堂?還是全家去旅遊?
信主的一方認為週日上教堂是天經地義的事,非信主的一方認為星期天全家出遊才是王道。
解決方法:
既然上教堂與出遊這兩個選項同時需要被滿足,就可能有好些方式可以解決,例如調整主日崇拜時間,提前參加週三晚間或週六崇拜,這樣週日早上起床後,全家就可以一起踏青出遊。對沒信主的一方來說,自然就不會覺得委屈,因為配偶兼顧了他的信仰,也參加了家庭活動。
總之,衝突處理需要雙方共同思考,以尋找滿足雙方需求的可能性,而要達成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雙方關係的建立與經營,而不是激化信仰本身或某個表面衝突的點,成為婚姻的障礙。婚姻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的溝通與妥協,不管有沒有宗教的因素滲入,完善美好的婚姻,就是「溝通≧包容≧妥協」的過程,家人必須跳脫表面僵化對立的點,更深層的尋求兩人心理上的共同需求,才有辦法將婚姻導入順境。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