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二年級男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因上課坐不住、專注力不足,經常被老師批評、同學排斥,回到家中更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發脾氣撕掉作業、摔東西。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家長行為策略的介入後,他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自信心重新建立。
ADHD不是單純「好動」 台灣僅1%孩子接受完整治療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台灣約有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
專注力用藥不會上癮 八成以上治療有效
然而,許多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吃藥會不會上癮」?李嵩濤特別澄清,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等),在醫師處方的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他們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的風險。
他解釋,藥物的作用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幫助他們把外界訊息看得更清楚、更有條理,可以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八至九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品質。
家長角色關鍵 集點獎勵、正向讚美助孩子成長
除了藥物,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李嵩濤表示,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學校與社會資源亦是關鍵,包含老師調整教學的策略、必要時進行特教鑑定、輔導老師支持,以及必要時的社政與兒少保護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
ADHD不是教養問題 及早診斷治療最重要
李嵩濤呼籲大眾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給孩子一雙能看清世界的眼睛,也讓他們有機會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錯食物恐害小朋友愈來愈過動! 1圖看「NG飲食搭配」:火腿蛋吐司、炸鮭魚都中
·孩子吃茶葉蛋會引過動症? 專家曝「這8種食物」影響更大:果凍、芋圓都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