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詠怡
你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度有多高呢?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高達81%的台灣人出門一定要攜帶智慧型手機,依賴程度高居亞太地區第1名,手機只要離身、沒帶出門,就會感覺「驚慌」,影響一天的心情。
小洋是房仲公司的業務員,每天手機不離身,幾乎24
隨著時代的進步,3C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與普及化,再加上電信資費的調降,在台灣,手機已成為每個人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上的基本配備,幾乎已經達到人手一機,甚至有不少人還不只有一支手機。
像上述案例中小洋的狀況,你我可能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上班時,一定要把手機放在顯眼的位置;與人交談時,也不忘摸摸口袋裡的手機;要是遇到忘了帶手機出門或是手機沒電、甚至手機不見的情形時,整個人簡直是心神不寧、出現強烈的不安全感,還可能因此而產生焦慮症。
手機使用成癮,出現幻聽現象
有些手機使用成癮的人,還可能會出現知覺異常的現象,泛稱為幻覺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鐘國軒表示,這種現象只是一種症候群,並不是一個明確定義的疾病名稱。
所謂的幻覺症,指的是沒有來源,卻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種狀況。幻覺症的臨床表現是,有些人會自以為聽見手機傳來鈴聲,但事實上手機並沒有響,這種情況稱為「幽靈幻聽」,屬於聽幻覺的一種;也有人會產生手機來電震動的感覺,可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來電,而出現「幽靈震動」,此則屬於體幻覺的現象。
鐘國軒指出,幻覺症在學理上又可細分為「病理性」與「生理性」二種。其中,病理性的幻聽症,多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疾病有關聯;至於生理性的幻聽,則多半是屬於是暫時性的幻覺,並不會持續很久,也不會伴隨其他精神障礙存在。此外,「錯覺」屬於類似的症狀,也就是把別的聲音誤以為是手機的鈴聲,而「錯覺」也常常會伴隨過度的壓力與焦慮一起出現。
值得提醒民眾注意的是,生理性幻聽與壓力存在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壓力大就比較容易引起神經的緊張。此外,比較容易擔心手機鈴聲響的族群,與職業別也有密切的關係,像是醫療從業人員、業務人員等職業別,神經特別容易處於緊繃的狀態。時常會出現草木皆兵、認知混淆、過度警覺等情況,往往會預先設想事情可能會發生,這種預期性的焦慮,無論手機鈴聲有沒有響,都會陷入焦慮的情緒當中。
心態調整+心情放鬆
上述這些使用手機時可能出現的症狀,依照不同的發病原因,在治療上也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鐘國軒說明,手機幻聽症候群與焦慮症的情況相似,治療上著重在日常生活的壓力管理。但是壓力管理並非單單去除壓力因子,而是要去管理壓力的狀況。例如小孩子太吵,就把小孩送給別人,而不去思考如何管教孩子一樣,其實是本末倒置的。科技有其便利性,就算覺得手機帶來生活上的壓力,或許很難因此就把手機給丟掉。
既然,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辦法把壓力根本去除,那麼學會如何管理壓力,就成為治療的關鍵。鐘國軒指出,學習慢活、放鬆心情,透過運動的方式或用音樂治療的方法,來緩解、降低這些焦慮症狀或情緒。
是不是仍然有一些病患,用了這些生活上的調適方法並沒有得到改善,而必須進一步使用到藥物來治療呢?鐘國軒回答,臨床上確實有這種情況,因為有些焦慮若沒有得到良好的紓解或控制,就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起初可能只有輕微的焦慮症狀,但因為情況一直沒得到改善,使得症狀愈來愈嚴重。舉例來說,對於輕微的焦慮症不予理會,很可能會演變為強烈的無助感而併發憂鬱症狀,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考慮接受藥物治療。
正確使用手機,擺脫手機依賴
精神官能症與焦慮症,其實都是上述與手機相關的情緒或知覺異常相近範疇。也就是說,過度依賴手機,初期可能只是單純的精神官能症或是焦慮症狀,但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可能就會進而形成更嚴重的病症,甚至還可能演變成憂鬱症狀。但最壞的情形,應該不至於會達到精神病的層次。
也就是說,與手機相關的情緒或是知覺異常,嚴格說來,並不屬於精神病的症狀。因此,想要擺脫這類情況,鐘國軒建議要從生活面的調適著手,首先要破除災難化的思考。臨床上,針對此類型的患者,以去除負面、悲觀思考做為治療引導,也就是從改變患者的觀念開始做起。對於一些重度使用手機?出現手機成癮症的患者,去災難化的思考引導,就是讓患者學習把最壞的情況都先預設想好,把負面的想法引導為積極的思考,明白即使接不到手機來電,人生也不會因此而毀滅,如此,就不會出現過度焦慮的情形。
至於如何正確使用手機,鐘國軒認為,要善用科技,但不要被科技奴役。最好還是讓手機回歸到最初基本的溝通功能,因為過度使用3C產品反而會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所以,就算沒接到電話,也不用太緊張,很多觀念上,要先做一些調適與改變,使用時才不致於出現被制約的狀況。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