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再生醫療法》即將上路,補齊法規與臨床實務缺口,提升台灣再生醫療競爭力
字體
發佈日期:2025/08/02
瀏覽人次:4264 返回列表

 

20246月,台灣正式通過《再生醫療法》,明確界定再生醫療的範圍、技術與製劑的臨床試驗,同時建立完善的管理與監督機制。此法不僅確保再生醫療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可行性,更為患者提供更多創新治療選項,帶來新的希望,並強化病患權益的保障。此外,該法的實施有助於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與技術投入,促進再生醫療產業的發展,提升台灣在全球再生醫療領域的競爭力。

 

從八仙塵暴中,看見再生醫療潛力

台灣在推動《再生醫療法》的過程中,歷經近十年的努力,期間針對醫學倫理、療效驗證及適用對象等議題引發不少爭議與討論。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2015年八里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造成近400人嚴重燒燙傷,其中不少患者的燒傷面積超過八成。然而,透過細胞層片的治療方式,顯著降低了死亡率,充分展現細胞治療在臨床應用上的潛力與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再生醫療法》已於去年順利完成三讀通過,衛福部目前也積極推動相關子法的制定,並於明年初上路,為再生醫療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石崇良強調,《再生醫療法》的通過不僅象徵法規上的重大進展,更代表台灣健保體系開始積極面對新興療法的納保策略與成本效益評估,這對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而言,都是具有指標性的重要訊號。

 

再生醫療從研究走向實際臨床的關鍵

本週末,由台灣精準醫學學會主辦的「再生醫療臨床試驗教育訓練課程」隆重登場,這是亞洲首次導入 FACT 國際認證架構,具有里程碑意義。課程旨在協助台灣臨床研究人員熟悉符合國際標準的作業流程,內容涵蓋 CRO(臨床研究組織)介接、風險控管、合約管理及試驗啟動等實務操作,強化我國在再生醫療臨床試驗上的專業能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台灣過去的生技發展長期集中於研發與學術領域,卻相對缺乏具備臨床制度與法規實務經驗的人才,導致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之間出現明顯的斷層。這次課程的設計,正是為了補足這段關鍵的缺口,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鏈,推動再生醫療從研究走向實際臨床的關鍵一步。

產官學合作,打造第二個護國神山

身為精準醫學的領航者、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理事長周輝政在接受本刊之前的採訪時表示,2015年接觸到循環腫瘤細胞(CTC)技術,一個能夠早期偵測癌症的創新領域。他指出,「在擔任主治醫師的前幾年以後,就比較少接觸過癌症領域,細胞跟免疫離我很遠,但我認為這會對病人是有幫助的。」他坦承,初涉獵該領域時,對相關技術幾乎一無所知,但憑藉對病人的承諾與不懈的好奇心,而決定深入研究。

為此,更攻讀半導體博士班,與生技公司的團隊共同設計出比過去同類晶片和癌細胞結合力更強10000倍的奈米晶片和全自動化的CTC染色分析儀器,更發展出創新的結合晶片與玻片檢測的自動化顯微鏡,且能在15分鐘內完成癌細胞的分類與分析,大幅提升效率與準確性。

 

周輝政強調,若要讓生技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座護國神山,與國際接軌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未來將持續扮演產官學之間的溝通橋樑,將產業的實際需求與挑戰準確反映給政府,同時也協助衛福部有效傳達政策方向,促進三方合作,共同推動再生醫療產業的長遠發展。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台安醫院副院長 周輝政 從婦產科到精準醫學,跨界突破的創新之旅
.張金堅:從精準醫療到元宇宙健康照護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