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教你改掉「鹽重」壞習慣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4/24
瀏覽人次:27628 返回列表

飲食中的鈉含量多半來自於調味品中的鹽,但其實在天然食品與加工食品中,也有或多或少的鈉含量,因此經常容易過量食用且不容易察覺。且外食者最大的錯誤是「慣性地」添加調味料。

文/鍾碧芳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一向注重色香味俱全,烹調所著墨的不外調味,尤其是繁複且多道工序的調味方式,更令盤增色不已。不過,這樣的烹飪方式,雖能滿足味蕾,卻也顯露了國人長期飲食重口味的壞習慣,已讓健康頻頻拉警報。

鹽有好處也有壞處

雖說鈉離子常存在於調味料中,又是維持人體平衡的重要成分,能幫助體內葡萄糖與胺基酸的吸收,維持水分與酸鹼平衡,具有調節血壓和血流量、傳遞神經訊息等功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元素,但若超量食用,卻易造成身體的負擔。

行政院衛生署及世界衛生組織對成人「鈉」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約為6公克食鹽)的份量,鈉主要的代謝器官為腎臟,只要在身體健康狀況無虞下,腎臟會視身體所需的鈉含量,自行調節並將體內多餘的鈉,隨著體液(汗、尿液)中排出體外。

但當飲食中的鈉含量過多,或者腎臟功能不佳時,就可能會造成體內水分滯留,增加血液循環的負荷,使得血壓上升,在長期影響之下,就容易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等,更會加重腎臟排鈉的負擔;除此之外,也會造成人體的鈣質流失。

不僅如此,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發表研究於日前提出警告,目前全球的平均鹽分攝取值高達8.6公克,不但直接影響血壓的穩定,甚至可能因此刺激胃的內膜,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該研究同時指出,一般食品包裝上的鈉含量(sodium)標示並不能等於鹽分的含量,鹽含量等於鈉含量的2.5倍,也就是說,6公克的鹽中就有2.4公克(2400毫克)的鈉,因此,平日要超出人體所需可說輕而易舉,更應該特別注重且加以控制,才能遠離高鈉、高鹽對身體的危害。

居家烹調控鹽妙招

以衛生署所建議的成人鈉含量不超過2400毫克(6公克鹽)來看,扣除每日自天然食物包含六大類食物蛋、豆、魚、肉、五穀根莖及蔬果中約400毫克鈉(相當於1公克鹽),以及日常飲食中的調味料如醬油、醋、鹽等,再加上額外的加工食物所含的鈉含量,一般家庭在烹煮食物時對鹽分的調味,就更要小心謹慎,以免超量。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敖立燕指出,平日使用的調味料中的食鹽,就是大部分的鈉來源,只不過,除了調味料外,天然、新鮮的食物中其實也含了少許的鈉含量,因此,即使光吃一些新鮮、天然的食物,幾乎就足夠滿足成人一天的鈉需求,更不用提其他加工食品或其他調味料中的鹽分了。

鹽在料理上一直備受重視,除了用來強化、修飾味覺外,還能伴隨出現的香氣令食物顯得更香,甚至能壓抑苦味,且它不僅只用於調味上,有時更能影響其他食材,產生有用的變化,這可從許多醃製品中常運用鹽來發酵中看出端倪。許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添加許多含鈉添加物,以達到防腐、保色的效果,這些加工食品的鹽分也需要特別小心攝取才行。

正因為鹽分無所不在,為了避免長期食用過量鹽分造成身體負擔,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控鹽顯得格外重要。敖立燕表示,以居家自行烹煮來說,三餐菜餚總共只需1茶匙即可,同時還要減少選擇加工食物,盡量以新鮮天然食材為主,愈是新鮮自然的食物,鈉含量的成分就愈低。

除了食材的選擇外,調味的方式也有技巧,可以利用一些天然的食材代替鹽,敖立燕舉例,可利用鳳梨、檸檬的酸味入菜,或以菇類、海帶、洋蔥增加鮮味,甚至是使用中藥當歸、枸杞、人參等變化味道;再者,更可以酒、蒜、薑、八角、香草等香料增添風味,都是不錯的調味選擇。

另外,不同的烹調方式,也能降低鹽及其他調味料的使用,例如烤、蒸、燉等,也比較能引出食物原本的風味。

外食先試味道再調味

比較難以控制的則是外食,高血壓學會曾做過統計,國人有半數以上每週外食次數超過3次,且喜歡添加調味料,調查指出,光是米粉羹、肉羹麵等1碗的鈉含量就超過3000毫克,而火腿蛋炒飯、燴飯、炒麵等的鈉含量也不惶多讓,達2000毫克。

敖立燕指出,外食者最大的錯誤是「慣性地」添加調味料。就像許多人習慣在喝貢丸湯前,先灑上一些胡椒鹽、吃羹麵前先淋上辣椒醬或烏醋,長久下來,慢慢養成重口味的壞習慣。何不先試試味道,因為廚師在烹煮時就已經先行調味了,不會沒有味道。戒掉自行添加調味料,是外食族減鹽的首要功課。

其次,餐點的選擇上也盡量少碰醃、燻、醬、滷而製的餐點,也可減少鈉的過量攝取。再者,由於湯汁中的油脂與鹽分含量高,因此吃湯麵或喝湯時,並不建議將湯汁全部喝完,或者可要求店家只要添加七分滿,再自行加熱水,以降低鹽分的攝取。

敖立燕提醒,吃火鍋時的沾料及烤肉時使用的烤肉醬,用法也要注意。以火鍋沾料為例,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少用一匙沙茶醬,利用少許檸檬汁、白醋、酒等,搭配蔥、薑、蒜、九層塔等辛香料,如此不僅可少鹽,也別具一番風味。而烤肉醬則建議以一比一的比例,加水稀釋,也能巧妙地達到維持風味又有降低鹽分的效果。

鹽種不同,作用各異

至於有哪些族群需要特別控制鹽分的攝取,敖立燕說,本身有高血壓、水腫、腹水、心臟衰竭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族群,須限制使用。至於所標榜的「低鈉鹽」是否真的健康?衛生署將低鈉鹽歸類為「特殊營養品」,但低鈉鹽幾乎是以鉀來代替鈉,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一點也不健康,這是因為鉀離子不能有效排出體外,堆積在體內則會造成高血鉀,容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的危險。

低鹽飲食雖然健康,但卻非人人適用,如果身體缺少鈉含量,將會出現倦怠無力,容易有中暑、厭食、噁心、嘔吐、肌肉痙攣等症狀。

敖立燕說明,大家都忽略了低鈉鹽並非完全無鹽,千萬不能因為是「低鈉」,就肆無忌憚的使用,還是應該適度使用,最好的建議量是以1茶匙為限。

除了低鈉鹽外,碘鹽則是另一個需特別留意的鹽種,過去台灣曾是甲狀腺腫大的盛行區域,因此全台從1967年開始,所有的食鹽中都添加了碘,目的在於預防國人的甲狀腺腫大,不過,隨著國人飲食變化日益大,食用海帶、紫菜等機會大增,曾有研究發現國人的碘含量有偏高的趨勢,進而有無碘鹽的現市,對於本身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慢性淋巴球性甲狀腺炎病人,則盡量選擇無碘鹽較佳。

每個人對食鹽的敏感度及食品的鹹淡度差別大,但對鹹度的偏好其實大多來自後天習慣所養成,由於偏好可以修正,即使鹽的確是身體所需,但仍需謹慎使用,以免對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而不自知。 

海鹽比較健康?

全球有半數的鹽類製品都來自於海洋,另外半數則源於鹽礦,坊間有以「海鹽較精鹽擁有更高的礦物質成分,能補充人體所需」為由,而鼓勵選用。但鹽是否真能用來養生?營養師則持保留看法。

敖立燕認為,市面上宣稱的特殊鹽種與一般精鹽最大的差別在於微量礦物質,但基本上仍是以鹽的成分居多,對於需要限制鹽分攝取的族群,仍需謹慎使用,其實那些礦物質都可以從其他的食物中取得,只要平日飲食正常、均衡,選擇得宜,就不用特別依賴特殊鹽種中的礦物質。況且,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有哪些鹽種具有真正的養生功效,對於本身就須限鹽的慢性病患而言,建議向專業醫師或營養師進一步諮詢較佳。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3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