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出現「3大症狀」快做胃鏡檢查! 當心棘手壺腹癌上身
字體
發佈日期:2021/11/19
瀏覽人次:6151 返回列表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罹患壺腹癌病逝,享壽68歲。消化道專科醫師表示,與其他腹腔器官腫瘤相較,壺腹癌相對罕見,盛行率僅約為每10萬人0.3至0.46人,因較難早期發現,確診時如至晚期,且轉移至淋巴,則5年存活率僅25至40%。

 

壺腹位置較為複雜 初期難以發現異狀

 


除了李應元外,前教育部長吳京、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也死於壺腹癌。中國醫藥大學豐原分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施宜興表示,壺腹位於消化道樞紐,鄰近肝臟、十二指腸與膽管、胰管等器官,位置較為複雜,腹部超音波也難以初期發現異狀。


正因壺腹與眾多消化器官交接,因此壺腹癌細胞可能來自不同器官,若來自十二指腸黏膜細胞,則比較好處理,怕得是來胰管細胞,如果又到了晚期,轉移至淋巴,則存活率偏低。

 

壺腹癌3大症狀 務必早期就醫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網站衛教資料指出,外科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若是壺腹本身長出的癌症,或是十二指腸蔓延至壺腹的癌症,只要淋巴結未受到侵犯,手術後的5年平均存活率約在30%至60%;若是胰臟組織長出的癌症,則平均存活率約只有15%至20%,除了手術外,也需考慮併用輔助性化療。


施宜興指出,壺腹癌3大症狀為:不明原因變瘦、胃痛及黃疸,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務必早期就醫,壺腹雖然位處於許多器官交會之處,但只要透過胃鏡,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但一般人如果沒有異狀,很少接受胃鏡檢查。


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壺腹腫瘤難以在早期發現,大部分都在晚期確診,部份患者因為腫瘤阻塞了膽道,而引發黃疸,才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開刀,這算是比較幸運。

 

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術後輔以化療


在治療上,施宜興表示,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術後輔以化療,但如果太晚確診,甚至轉移至淋巴,除了外科手術難度增加,且化療、電療的效果都不理想,當然影響存活率。


與「癌王」胰臟癌相較,壺腹癌治療還算簡單,且預後也好一些,施宜興建議,如果出現眼睛、皮膚變黃等黃疸症狀,且胃口變差,不明原因變瘦,就應積極就醫。如有胃癌家族史,步入中年後,應定期健診、接受胃鏡檢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李應元罹罕見「壺腹癌」病逝! 醫揪「常被忽略症狀」:黃疸、體重狂掉小心了
·一發現就末期!醫點名「胰臟癌7大高風險群」 易輕忽共通點曝光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