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跟著中醫師來進補
字體
瀏覽人次:24183 返回列表

 

時序進入秋冬,不少人開始手腳冰涼、感覺氣血不足,開著暖氣雖然能暖和身體,總歸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每年一進入秋冬季節,人體為了增加體溫和暖身驅寒,就會開始進食一些補氣的食材或藥膳,想辦法補元氣、暖身體和養血。

 

依體質來進補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中醫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中醫在選擇食材時,講究四氣五味,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而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三種。


1.平補(性平)食物:

性能溫和,一般人都能食用,無論健康人或寒、熱病人,或者無論陰虛、陽虛,都可食用。這類食品包括胚芽米、大豆、玉米、胡蘿蔔、蓮子、百合、花生、地瓜、芝麻、葡萄、李子、橘子、豬肉、鴨肉、青魚、黃魚等。
 

2.清補(性寒)食物:

可以泄火、清心、散熱、潤燥、止渴、生津等,適合陰虛熱盛者食用,但陽虛怕冷的就不適合吃太多了。這類食物包括小米、綠豆、蕎麥、豆芽、豆腐、梨子、甘蔗、香蕉、冬瓜、茄子、黃瓜、苦瓜、鴨蛋等。
 

3.溫補(性溫)食物:

能生熱、暖胃、助陽、益氣、禦寒、保溫、適合陽虛畏寒的人食用,但陰虛熱盛的就是禁忌,不然會加重內熱,出現咽乾、舌苦、牙痛、便血、便秘等病狀。這類食物包括糯米、老薑、韭菜、龍眼、荔枝、大棗、桃子、羊肉、蝦等。
 

所以,燥熱體質比較不怕冷的人,不適合溫補,以免補過頭會造成口乾舌躁、嘴破、大便乾硬、睡不好。溫補比較適合身體虛弱、容易感冒之人、容易疲倦、沒力氣者、容易怕冷、手腳冰冷、容易頭暈、手麻、病後及產後調理的人。

 

暖冬如何補?

吳明珠建議,可以把進補常用的人參以黨參取代,同時減少黃耆、枸杞用量,避免進補過於燥熱,未達到養生功效,反而虛火上升。

 

此外,可使用一些潤肺、補腎、養陰藥材,如沙參、百合、天門冬,來潤肺、養陰、補腎、養血、益氣、除煩。例如可將北沙參3錢、百合 1兩、黨參5錢、陳皮 1 片、子排骨200克等,放入電鍋燉煮即可。

 

(全文詳見《常春月刊》416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