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佩芬
【個案故事】
50多歲麗萍的老公建清,對於母親藏有深深的愧疚感。父親早逝,身為長男的建清從小和母親就有一份牢不可摧的情感羈絆,母親為了彌補父親早逝的不足,總是將他捧在手掌心上呵護著長大。未料,這份強而有力的連結,因為麗萍於10多年前強勢要求搬出原本和婆婆同居的住所,和建清、小孩另找住所而出現裂痕。
麗萍剛嫁給建清的時候,就察覺到建清和婆婆的感情特別好,麗萍個性原本就比較強勢,婆婆也不遑多讓,兩位個性強硬的女性硬碰硬10多年下來,曾發生過大大小小不間斷的摩擦。麗萍總覺得,婆婆主導性太強了,老公不敢違逆母親,她希望老公不要和婆婆太親近,堅持要搬出去自立門戶,吵久了,婆婆和丈夫終於妥協了。
搬出母親家10多年以來,建清一直在懊惱中度日,因為無法面對母親,覺得自己拋棄、傷害了母親,經常暗自掉淚;婆婆則有種被親自拉拔長大的小孩拋棄的無奈感受;至於麗萍則難以理解老公的難過情緒,她反而感覺鬆了一口氣,終於擁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了。
【臨床心理師王偉信答覆】
「從古自今,在東方社會中,家人間彼此的連結度一直很高,媽寶的問題一直存在,並沒有因為少子化、時代變遷等因素而減少或增加。在臨床門診中,會碰到媽寶的案例,絕大多數是已經在婚姻關係中發生碰撞,或已經造成婚姻危機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王偉信指出。
王偉信表示,在青少年或婚前的媽寶,媽媽和孩子都安於雙方間的對待模式,很少會鬧得不可開交,只有第三者介入時,例如兒子娶了媳婦,才會出狀況。依據他的經驗,在婚姻關係中的媽寶有以下3種情況:
■3種婚姻中的媽寶狀況
1.強勢婆婆、軟弱先生,婆媳不和
在上述案例中,就是典型的案例,大多發生在公婆兒媳同住的三代同堂家庭中。婆媳間衝突多了,媳婦想搬出去呼吸自由的空氣,強化了兩代間的緊張情緒張力。王偉信說,兒子未必完全認同母親的主張,但和母親長期生活、日積月累下,已經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從小到大,由母親主導所有兒子的生活細節,就算兒子長大,也很難反抗,等到娶了媳婦之後,也撼動不了母子間固有的相處模式。
2.先生依賴媽媽,太太孤軍奮戰
在媽寶情況下,未婚的兒子和媽媽雙方是如魚得水,相處得非常融洽;但等到兒子結婚後,太太可能會頭大,因為母子倆太親密了,太太根本沒有機會和先生好好獨處。太太只要提出想搬出去住的念頭,先生的立場總是和婆婆一致,任何家務,婆婆說了算,太太常會覺得沒有援軍很孤單。
3.婚前賴著媽媽,婚後賴著老婆
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到處探索的階段,我們可觀察到有一類型的孩子,若沒有家中長輩在旁陪同,小孩容易不安、比較沒有安全感。倘若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受過獨立訓練,容易不安、沒有安全感的人格特質會一直陪伴到成人,在這種情況下的先生,應該就是屬於這種容易不安、沒有安全感、過度依賴他人的族群。
早在男女朋友的親密關係中,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男性,可能偏好尋找個性強悍的女性,他喜歡被異性照顧,而這種強悍的女性也善於尋找個性主導性不強烈的男性。出現婚姻危機,不見得是婆婆的介入造成的,而是夫妻雙方的心態上要調整,最常碰見的問題是,太太的成就優於先生,先生心態上的調適,以及太太有時會期待先生能展現主觀意見時,夫妻間的相處的拿捏。
王偉信指出,在媽寶的婚姻危機中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母子或夫妻(先生把老婆當成媽了)間的情感連結過於強烈,以及責任感(把所有的家務或自己應負的責任如賺錢、養小孩等全推給母親、太太),導致夫妻雙方或太太的痛苦指數飆高,甚至離婚。
多關注老公優點,避免婚姻出狀況
由於媽寶丈夫難以改變,王偉信提醒媽寶太太,先生是媽寶這件事,應該在婚前就有跡象可循了。如果是未婚女性,除了婚前多進入男方家庭了解,也請捫心自問、面對現實,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若還沒有準備好,還是有拒婚的空間;倘若已婚了,請將婚前的期待標準放低,多看看丈夫的優點,因為現實的情況,實在難以改變。
已婚媽寶對於枕邊人而言,惡劣的婆媳關係、夫妻間的溝通障礙,是婚姻關係的巨大絆腳石。不可諱言,媽寶不同於多數男性,例如特有的溫和、配合度高等人格特質,也是吸引另一半的因素。
在王偉信所處理過的許多媽寶婚姻危機事件中,多數女性在婚前碰到媽寶男友都不感覺到有多嚴重;等進入到婚姻關係後,多數的太太承認當無法改變丈夫和婆婆間10多年來強而有力的情感連結,最後只能選擇改變自己的觀念、接受現實的狀況或是離去。
拒絕成媽寶,從小開始訓練
1.放手讓孩子有學習獨立的空間
媽媽的生活重心總是繞著孩子跑,因此造就了媽寶孩子。這下子,必須要捨棄這樣的生活方式,將生活重心擴及到孩子以外的生活圈,多拓展個人興趣、人際網絡,切忌在孩子上學時,也經常到孩子班上報到,這會干擾孩子發展獨立生活技能的學習空間,家長必須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
2.增加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多分擔家務,例如洗碗、擦地等,對於學校所分派的工作,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不要剝奪孩子參與及學習的機會。這會影響到成人後組成家庭的責任感。在過去的年代中,女性隱忍完成所有家務事,現代社會中,則是男女均分家務。
3.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可缺席
在華人文化中,孩子對於父親的印象總是既親近又陌生,因為父親總是在外頭忙碌,陪伴的時間非常短暫,甚至沒有。過去,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過於仰賴母親的角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論男女,父親的位置是不可撼動的。在青春期,男孩需要父親教導,如何成長為一名男子漢;女孩則會經由和父親的相處,學習怎麼和異性相處。
4.隨時保留和另一半相處的空間
曾有一份心理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從出生到3歲期間,夫妻關係的品質會呈現大幅下降的情況。在華人家庭中,當孩子的誕生,母親會傾全力照顧小孩,難免輕忽另一半,有的甚至分房睡,夫妻關係的經營被中斷了。
王偉信提醒,等到孩子長大,需要另一半的撫慰時,彼此的感情淡了,經常需要多花費心力才能挽回彼此間的那份情感。萬一夫妻關係持續惡化,出現婚姻危機,雙方有了第三者,太太更是緊抓著小孩不放,只會讓夫妻關係雪上加霜,這對於夫妻和孩子都不是件好事。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