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鼻淚管重建手術改善淚眼汪汪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2/24
瀏覽人次:31536 返回列表


內視鏡鼻淚管重建手術因是從鼻腔內進行,視野與可操作的範圍有限,需特殊器械的輔助,且必須由熟悉鼻內及眼眶解剖、內視鏡操作的醫師進行。

文/洪文嵐

 

在柬埔寨工作的台商蕭先生,近45年深受鼻淚管阻塞所苦,跟別人談生意時,經常得拿著手帕擦眼淚,「對方一定覺得有什麼事情讓我這麼感動。」雖打趣描述自己的困擾,但因蕭先生的生活已受嚴重影響,決定接受內視鏡鼻淚管重建手術,術後隔日,感受到眼淚不再直流。

 

「流目油」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由於眼眶充滿淚水,影響患者視力,造成視力模糊,若引起細菌感染,會造成急性淚囊炎,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可能併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且因眼淚直流,造成生活不便,還會弄花女性好不容易化好的妝容。

 

雙和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筠惇表示,淚液由眼窩外上方的淚腺分泌,提供眼睛表面的滋潤與養分,且清潔眼睛表面的異物。多餘的淚水則會流入眼睛內側的淚點,經過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最後從鼻腔排出。

 

正常狀況下,眼睛和鼻子相通,若淚點到鼻腔的通道順暢,淚液可順暢的排出,但若這個通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即會造成淚液流動不順,堆積在下眼瞼邊緣,出現淚眼汪汪的情形,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即是鼻淚管阻塞。

 

鼻淚管阻塞的原因

鼻淚管阻塞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大類。有些家長會注意到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總是眼睛淚汪汪,眼頭部位還有黃色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末端接近鼻腔的位置有一層薄膜,薄膜會在出生後自行打開,但部分小寶寶出生後,這層薄膜並未完全消失,使得淚水排出不順,出現溢淚。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在1歲以前,薄膜會逐漸退化,症狀得以獲得改善,一般建議,6個月前的小朋友只要點眼藥水,保持眼部清潔,並配合適當按摩,藉由按摩所產生的壓力撐開鼻淚管末端的薄膜即可。但若超過6個月,症狀仍持續存在,則需請眼科醫師進一步處理。

 

至於後天性鼻淚管阻塞,則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因長期慢性結膜炎、砂眼等反覆發炎反應,導致鼻淚管粘黏,或是因臉部外傷,傷及鼻淚系統。另外,腫瘤壓迫、醫源性的傷害或對藥物過敏等,也可能造成鼻淚管阻塞。


阻塞嚴重,須手術治療

先天性的鼻淚管阻塞大多可以自然地獲得改善,但大部分成年人的鼻淚管阻塞則需藉由手術來處理。醫師會依患者溢淚的嚴重度與鼻淚管阻塞的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療方式。

 

症狀輕微的患者可採取保守療法,點眼藥水並保持眼部衛生,以免併發急性淚囊炎,但若阻塞嚴重,則需接受鼻淚管手術。

 

鼻淚管氣球擴張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盛行的無疤痕手術方式,醫師將帶有氣球的探針伸入鼻淚道讓氣球膨脹,撐開阻塞的部位,最後再將氣球縮小後取出。

 

沈筠惇解釋,鼻淚管氣球擴張術的做法有點類似用於心臟血管的氣球擴張術,但和具有彈性的心臟血管不同,因鼻淚管週圍是硬骨頭,很難被氣球撐開,打通的效果有限。很多接受過氣球擴張術的病患,都會感到手術效果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這種手術通常只適用於阻塞狀況輕微的患者。

 

若鼻淚管阻塞嚴重,醫師只好另外在淚囊和鼻腔間,重建一條新的通道,以讓淚水得以順利地從眼眶流到鼻腔。

 

傳統的鼻淚管重建手術是在眼內眥與鼻樑中間畫一道1~2公分的傷口,以電鑽在骨頭上打個小洞,以便在淚囊和鼻腔間重建一條新的排水道。雖手術成功率高,但不少患者卻心生畏懼,寧可忍受生活不便,但目前已可採取新式的內視鏡重建手術,解除患者的疑慮。

 

內視鏡重建手術不留疤

沈筠惇指出,內視鏡重建手術是在鼻腔內視鏡的輔助下,改從鼻子內部執行,不會留下疤痕,成功率達90%以上。手術時,會有一支很細小的探照燈從淚點伸入淚囊,從鼻腔進入的內視鏡器械,則可順著燈源找到淚囊進行手術。

 

除克服傳統手術的缺點外,對於傳統手術失敗者,也可藉由內視鏡進行第二次鼻淚管重建手術,直接處理鼻腔內可能造成手術失敗的病兆。

 

要提醒的是,內視鏡鼻淚管重建手術因是從鼻腔內進行,視野與可操作的範圍有限,需特殊器械的輔助,且必須由熟悉鼻內及眼眶解剖、內視鏡操作的醫師進行,以確保手術的成功率。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2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