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明
目前被發現的疾病約有4,800多種, 但卻仍只有250多種疾病可以被徹底治癒,如此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的一大原因,竟是和當前化學藥物的設計有關。
現今一般的化學藥物,多是針對疾病的單一致病原因來進行設計,試圖找出治療疾病的方法,然而這種設計方式卻存在著一個盲點。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黃奇英表示,很多疾病非單一原因造成,導致採「單靶點」設計的化學藥物,無法對部分疾病達到根治的效果。
植物新藥致勝之道,在多靶點治療
不同於化學藥物,近來當紅的植物新藥就是採非單一、多靶點的治療方式。黃奇英指出,植物新藥是經中華民族數千年人體試驗的結晶,寶貴的臨床經驗傳承,值得珍惜和善加利用。
2010年,我國TFDA發出第一張植物新藥藥證:黃耆多醣注射劑,核准適應症為「癌因性疲憊症」;黃耆多醣注射劑是由北耆中的膜莢黃耆,經系統化的研究試驗,以西方科學的方式加以驗證療效。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推動中草藥產業,包括行政院於1995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並將科學化中草藥列優先發展產業;2001年起,由經濟部主導執行的「中草藥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畫」,鼓勵法人研究單位,例如工研院、生技中心等,以及更多藥廠投入該相關領域的研究。
用化學指紋圖譜, 為植物新藥原料把關
現今,植物新藥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之一,便是來自大自然的植物,必須具有不同批次原料的「一致性」。黃奇英表示,美國FDA已經核准2個植物藥,但對植物新藥查驗申請相當嚴格,會針對植物新藥至少3個不同批次,就其主要成分和化學指紋圖譜進行審核把關,以精準化標準植物新藥中的成分項目和含量比例,確認其符合西方科學和臨床疾病治療的品質要求標準。
黃奇英強調,許多蛋白質藥物及大分子藥物,會以生物晶片來量測不同批次的相似度,現也透過同樣的技術來檢視植物新藥的品質與作用機轉。
精製黃耆多醣降低粒線體受損, 預防癌疲憊
以黃耆多醣注射劑為例,其原料來自內蒙古生產的膜莢黃耆,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藥典認可收錄的黃耆品種,功效成分之一的精製黃耆多醣體濃度高,透過現代化專利的濃縮純化製藥技術製成植物新藥,同時也經嚴謹的人體臨床試驗。據生物晶片的研究數據顯示,以3個不同的精製黃耆多醣批次,對細胞進行處理並觀察細胞基因變化,發現其變化相同度達99%,證實其品質具一致性。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調查研究發現,高達92%癌症病人罹患癌因性疲憊症,其中更有1/4已達需要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症。黃奇英表示,有些化療會造成細胞內的粒腺體受損,粒線體有細胞發電廠之稱,是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受損,將產生許多副作用,導致身體許多機能出狀況。而實驗顯示,化療時搭配精製黃耆多醣,能降低粒線體受損,研究團隊正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週三次精製黃耆多醣,七成癌疲憊患明顯改善
包括長庚、馬偕等共九家醫學中心,日前完成一項大規模四期臨床試驗,收治310名罹患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的癌症病人,一週給予三次「黃耆多醣注射劑」治療,顯示近七成受試者的癌疲憊狀態獲得改善。
研究同時發現,在體能尚未下降的癌症病人,及早使用改善效果更好。臨床成果也撰寫成論文,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Cancers》於2019年2月刊登。
化療搭配精製黃耆多醣, 降低副作用
另一項由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讓卵巢癌患者接受化療和精製黃耆多醣的合併療法,能改善其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癌症預後評估因子之一),而且血液中數項生物指標,也逐漸趨向健康、正常人應有的數值,該項研究成果也已發表於2019年的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TJCC)。
榮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癌症研究與臨床腫瘤學雜誌》刊登,由林口長庚醫院腫瘤團隊執行的研究,發現鱗狀細胞癌患者(占口腔癌患者9成人數),化放療時若搭配使用精製黃耆多醣,能降低貧血、厭食、嘔吐等副作用發生,改善生活品質。
黃奇英表示,由先前多篇研究報告顯示,精製黃耆多醣對癌症的幹細胞有抑制作用,可輔助癌症治療藥物的療效,現也針對合併使用化療與精製黃耆多醣的卵巢癌病患,持續進行術後追蹤。
精製黃耆多醣小知識
膜莢黃耆的主要成分,需經專業藥廠之獨家專利製程技術,透過萃取、分離、純化、精製等現代化科學過程才能取得。動物實驗證實,精製黃耆多醣可抗疲勞;一定範圍內分子量的精製黃耆多醣,還可製成注射劑,透過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免疫調節,對抗癌因性疲憊症。